壬辰感事六首

· 刘崧
生长承平日,乱离非所知。 垂髫读史书,痛彼艰危辞。 儒绅谢徭役,生理固云夷。 虽无二顷田,亦不蒙寒饥。 岁时洽亲故,聊厚相娱嬉。 出门不赍粮,四达随所之。 万里若户庭,道路方伾伾。 牛羊被原野,桑麻翳边陲。 四方绝争斗,兵寝城亦隳。 积薪而厝火,治道乃日亏。 理乱自相乘,谁欤启猖披。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垂髫(chuí tiáo):指儿童。古代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此用“垂髫”来代指儿童。
  • 儒绅:指儒家绅士,读书人。
  • 徭役:古时统治者强制百姓承担的无偿劳动。
  • 生理:生活、生计。
  • :平坦、平安。
  • (jī):携带。
  • 伾伾(pī pī):疾行有力貌。
  • (yì):遮蔽,障蔽。
  • 猖披:亦作“猖蹐”,原指衣不系带,散乱不整,引申为肆意妄为。

翻译

在太平时日里成长,战乱流离并非我所能知晓。 还是儿童时读史书,为那艰难危险的言辞而痛心。 读书人免除了徭役,生活本来确实安稳。 即便没有两顷田产,也不会遭受寒冷饥饿。 逢年过节与亲朋故友相聚,姑且加厚情谊相互娱乐嬉戏。 出门不必携带粮食,四处通行可随意前往。 万里路如同自家的庭院,道路宽广有力可前行。 牛羊遍布原野,桑麻遮蔽着边疆。 四方完全没有争斗,军队停止活动城池也荒废了。 堆积柴草而放置火种,治国之道于是日益衰败。 安定与动乱自然相互交替,是谁开启了这肆意妄为的局面呢?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生活在承平时期的情景以及对时势变化的感慨。诗的前半部分,作者回忆了承平时期的美好生活,人们生活安稳,社交愉快,出行便利。然而,后半部分笔锋一转,描述了四方无争斗后出现的军队停止活动、城池荒废、治国之道衰败的情景。最后,作者发出疑问,是谁导致了这种乱象的出现。整首诗通过对比承平时期和乱离时期的不同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变化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刘崧

刘崧

元末明初江西泰和人,原名楚,字子高。洪武三年举经明行修,授兵部职方司郎中,迁北平按察司副使。坐事谪输作,寻放归。十三年召拜礼部侍郎,擢吏部尚书。寻致仕归。次年,复征为国子司业,卒于官。谥恭介。博学工诗,江西人宗之为西江派。有《北平八府志》、《槎翁诗文集》、《职方集》。 ► 254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