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廷评以县绩既赠其所后父母复疏请移赠其本生者得旨俞允

世人有二亲,君独有其四。 问之何为然,犹子道无异。 昔在襁褓时,曷知身所自。 稍长解趋庭,膝下两承志。 先子守章缝,怀才绌远施。 世父里中豪,慷慨多植义。 所后暨所生,罔极看无二。 先德并能培,作求兹不坠。 宦迹始东方,苍黎戴抚字。 当宁重循良,恩赉侈衡泌。 义方差可酬,明发恒不寐。 溯念厥初生,有怀当倍至。 一疏动明光,天朝本孝治。 生我育我者,龙章幸同贲。 佳妇视佳儿,尊亲各自致。 主锡讵云私,孝心元不匮。 廷尉自无冤,亲恩仍显被。 移孝勉为忠,天书谅可冀。 宰木有辉光,里人称善事。 厚积庆偏流,举颂昌而炽。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犹子:侄子称叔父为犹子,亦可指兄弟之子。
  • 襁褓(qiǎng bǎo):指包裹婴儿的布或被。
  • 趋庭:指接受父亲的教诲。
  • 先子:先父。
  • 章缝:指儒者或儒家学说。
  • 世父:大伯父,后用为伯父的通称。
  • 植义:树立正义。
  • 罔极:指父母恩德无穷。
  • 作求:指培养人才。
  • 抚字:对百姓的安抚体恤。
  • 当宁:指皇帝临朝听政。
  • 循良:指奉公守法的官吏。
  • 恩赉(lài):恩赐。
  • 衡泌:指隐居之地。
  • 义方:指为人行事应该遵守的规范和道理。
  • 明发:黎明,平明。
  • 溯念:追思。
  • 贲(bì):装饰,这里指荣耀。
  • 讵(jù):岂,难道。

翻译

世上的人一般有双亲,而你却独有四位。 问这是为什么呢,就如同侄子对叔父的关系一样,并没有什么不同。 昔日在襁褓之中时,哪里知道自己的身世。 稍微长大些懂得接受父亲的教诲,在膝下要达成双亲的期望。 先父坚守儒家学说,怀才不遇,难以施展远大抱负。 伯父是乡里的豪杰,慷慨大方,多树立正义。 对过继的父母和亲生父母,他们的恩德都是无穷的,没有差别。 对先人的品德都能加以培养,努力培养人才,使优良传统不致失落。 在东方为官时,百姓受到安抚体恤。 皇帝重视奉公守法的好官,施予丰厚的恩赐。 为人行事的规范和道理应当得到回报,常常为此整夜无法入眠。 追思自己最初的出生,心中的感念应当更加深厚。 一道奏疏惊动了朝廷,本朝以孝治国。 生育我的人,有幸获得荣耀的封赏。 好媳妇看待好儿子,对尊长和亲人各自都能尽到心意。 皇上的赏赐怎能说是偏私,孝顺之心原本就没有穷尽。 廷尉自然没有冤屈,亲人的恩情仍然得以显扬。 把孝顺之心转化为忠诚,期望能得到上天的庇佑。 宰木有光辉,乡里的人都称赞这是好事。 深厚的积善之德福泽流传,众人称颂,繁荣昌盛。

赏析

这首诗围绕着主人公特殊的家庭情况和其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展开。诗中提到主人公有两对父母,他对过继的父母和亲生父母都充满了感激和尊重,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孝道观念。同时,诗中还描述了主人公的先父和伯父的品德以及主人公在东方为官时的政绩,展现了一个有才有德的人物形象。整首诗语言古朴,情感真挚,通过对主人公身世、品德和行为的描述,弘扬了孝道、忠诚和积善的价值观。

卢龙云

明广东南海人,字少从。万历十一年进士。授马平知县,补邯郸,治行为诸县之最。复补长乐,以忤权要,左迁江西藩幕。累官至贵州布政司参议。有《四留堂稿》、《谈诗类要》。 ► 18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