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王减刑还京

· 卢宁
棘垣竹梧春昼森,使君别去留清阴。 祥云掩映坡山色,惠风披拂珠江浔。 谩论叔世兴三辟,铎声不扬徵科亟。 减刑归去言路开,黄麻诏减千万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棘垣(jí yuán):用荆棘围成的墙垣。
  • 竹梧:竹子和梧桐。
  • :形容树木茂盛。
  • 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 祥云:象征祥瑞的云气。
  • 掩映:彼此遮掩,互相衬托。
  • 坡山:山名。
  • 惠风:柔和的风。
  • 披拂:吹拂。
  • 浔(xún):水边深处。
  • 谩论(màn lùn):随便谈论。
  • 叔世:比喻社会衰乱的时代。
  • 兴三辟:兴起各种刑罚。
  • 铎声(duó shēng):大铃的鸣声,古时宣布政教法令时,曾摇木铎以警示民众。
  • 徵科亟(zhēng kē jí):征收赋税过于急切。

翻译

荆棘围成的墙垣和竹子、梧桐在春日里茂盛生长,使君您离去后留下了一片清凉的树阴。 祥瑞的云彩遮掩衬托着坡山的景色,柔和的风吹拂着珠江的水边。 随便谈论这衰乱的时代兴起各种刑罚之事,宣告政教法令的铎声不能宣扬,征收赋税却过于急切。 王减刑归去后,进言之路将会敞开,皇帝的诏书减少千万石的赋税。

赏析

这首诗以写景开篇,描绘了一个春日里充满生机的景象,为下文的议论和抒情做铺垫。诗中通过“祥云”“惠风”等美好的意象,与“叔世兴三辟”“铎声不扬徵科亟”的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社会乱象的不满和对王减刑归去后能改善现状的期望。最后两句“减刑归去言路开,黄麻诏减千万石”,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希望通过王减刑的回归,能够使朝廷广开言路,减轻百姓赋税负担的愿望,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的关注和对社会改良的渴望。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又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卢宁

卢宁,字忠献,别号冠岩。南海人。博学而工文,尝受业于黄佐,而以不得及阳明之门为憾。明世宗嘉靖十九年(一五四○)举人,二十三年(一五四四)进士。授昆山知县,旋移知赣州兴国县事。二十九年擢守潼川。三十三年迁南京户部员外郎,寻改刑部,后为南京刑部郎中。三十八年升登州知府,卒于官。著有《五鹊台集》、《五鹊别集》等。……有传。卢宁诗,以明嘉靖三十八年刘珙重刻本《五鹊别集》为底本纂辑。 ► 25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