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白鹿洞书院

· 黎贞
古贤去已远,千载无真儒。 滔滔声利者,立教各以殊。 蜂虿异端起,颓风动堪舆。 急功数睢鞅,乱德首翟朱。 炎刘贵黄老,典午尚清虚。 正道既已屈,斯文那能舒。 所以蠹孽起,中原生虫蛆。 五湖迭兴替,黄屋为穷庐。 干戈日流血,腥膻秽寰区。 沙门虚无教,大兴南朝都。 唐相重其道,梁武舍其躯。 遂使天下士,靡然从所趋。 炫烂蛊心目,薰陶入肌肤。 惑世既已远,孰能究其馀。 韩公昌黎伯,不避斧钺诛。 一鸣通其志,争恨羽翼孤。 更益炽其焰,胡能塞其涂。 祇令学礼者,俯首空嗟吁。 堂堂炎宋兴,治化中古无。 周程应时出,吾道其来苏。 示以四勿箴,启以太极图。 至哉考亭老,博约谁能如。 大振濂洛学,上续洙泗徒。 镛钟出东序,叩之震江湖。 润泽若时雨,甄陶似烘炉。 王者惟有鉴,学者惟有谟。 坐令风俗改,骎骎追唐虞。 出守南康军,乘风之舞雩。 于以安所适,于以卜所居。 摩空五老下,峨然建庭除。 白鹿颜其扁,五车储其书。 时趋物亦改,废兴与之俱。 颓垣卧云烟,敝础迷蓁芜。 狐兔自出没,鹰鸦竞相呼。 我来重叹息,三顾仍踌躇。 圣朝贵文教,重才别贤愚。 相将见此屋,突兀庐山隅。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南麓,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
  • 真儒:真正的儒者。
  • 蜂虿(chài):指蜜蜂和蝎子,比喻恶人或邪恶势力。
  • 堪舆(kān yú):即风水。
  • 睢鞅(suī yāng):战国时的商鞅,因封地在商於(wū),也称商君。
  • 翟朱:指墨子(墨翟)和杨朱。
  • 炎刘:汉朝,因汉以火德王,故称。
  • 黄老:黄帝和老子的并称,道家以黄、老为祖。
  • 典午:“司马”的隐语,代指晋朝。
  • 韩公昌黎伯:指韩愈,谥号“文”,又称韩文公、昌黎先生。
  • 斧钺(yuè)诛:用斧钺诛杀。
  • 周程:指周敦颐和程颢、程颐。
  • 濂洛学:北宋理学的两个主要学派,濂学以周敦颐为代表,洛学以程颢、程颐兄弟为代表。
  • 洙泗徒:孔子的弟子。
  • 镛钟:大钟。
  • 唐虞:唐尧与虞舜的并称,是古代圣君的典范。
  • 舞雩(yú):古代求雨的祭祀仪式。

翻译

古代的贤人已经远去很久了,千年以来没有真正的儒者。那些滔滔不绝追求名利的人,各自树立不同的学说来教导人。邪恶的异端涌起,颓废的风气动摇着风水。急于求成的就数睢鞅,扰乱道德的首先是翟朱。汉代崇尚黄老之学,晋朝崇尚清虚之论。正道既然已经被压抑,那儒家学说怎能伸展呢。所以害虫孽障出现,中原大地生出虫蛆。在五湖地区交替兴起和衰落,帝王的宫殿也变成了简陋的房屋。战争每天都在流血,腥膻的气息玷污了整个地区。佛教这虚无的教派,在南朝的都城大兴。唐朝的宰相重视其教义,梁武帝甚至舍弃自己的身躯。于是让天下的士人,都纷纷跟从。其炫丽灿烂蛊惑人心和眼睛,熏陶进入人们的肌肤。迷惑世人已经很久了,谁能探究其余的情况呢。韩愈韩昌黎先生,不畏惧被斧钺诛杀。一声鸣叫传达出他的志向,只遗憾他的羽翼孤单。反而更加助长了这种气焰,怎能阻塞它的道路呢。只是让那些学习礼教的人,低下头来空自叹息。堂堂大宋兴盛起来,治理教化是中古时代没有的。周敦颐和程氏兄弟顺应时势出现,我们的儒道得以恢复。用四勿箴来指示,用太极图来开启。极其伟大的考亭先生,博学简约谁能比得上。大力振兴濂洛之学,往上接续孔子弟子的传承。大钟从东序发出声音,敲打它震动江湖。润泽犹如及时雨,陶冶犹如烘炉。帝王唯有借鉴,学者唯有谋略。因而使得风俗改变,快速追赶唐尧、虞舜的时代。出来镇守南康军,像在舞雩那样乘风而行。用来使自己安处适宜的地方,用来占卜自己居住的地方。在高峻的五老峰下,巍峨地建立了庭院。用白鹿来为其命名匾额,有五车子书籍来储备。时代变化事物也改变,荒废和兴盛与它一起。倒塌的墙壁卧于云烟之中,破旧的基石迷失在杂乱的野草中。狐狸兔子自然出没,鹰鸦竞相呼喊。我前来重重地叹息,三次顾看仍然徘徊犹豫。圣明的朝廷重视文教,重视才能区分贤能和愚蠢。眼看将要看到这座房屋,突兀地矗立在庐山的角落。

赏析

这首诗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变迁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感慨。从古代贤人的远去开始,谈到不同时期各种学说和风气的兴起与影响,如黄老之学、清虚之论、功利之学等,以及对正道和儒家学说的冲击。诗中对佛教的兴起和影响也有描述,指出其对士人思想的迷惑。同时高度赞扬了韩愈的刚正不阿,以及宋代周程理学的兴起和意义,认为他们使儒家之道得以恢复和发展。整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批判,表达了对儒家正统的坚定维护和对文教的重视,也流露出对古代书院兴衰的感慨和惋惜之情。在艺术上,诗歌用典丰富,语言深沉,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文化内涵。

黎贞

明广东新会人,字彦晦,号陶陶生、秫坡。元末从孙蕡学。为人坦荡不羁,以诗酒自放。洪武初,署本县训导。坐事戍辽东。时孙蕡亦戍辽东,坐蓝玉党被杀,为敛葬之。历十八年,放还。卒年五十九。有《秫坡集》、《古今一览》。 ► 3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