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翰目王嘉言考绩之京

王子桂林一枝秀,文学讵从翰林后。 少年折桂秋蟾宫,冲突颇遭月娥怒。 帝遣来司南苑花,潜夫书读两三车。 朝天一别柳湾去,暮云春树天之涯。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翰目:翰林的别称,指翰林院。
  • 考绩:考核官吏的政绩。
  • :京城,指北京。
  • 桂林一枝:比喻才华出众。
  • 文学:指文学才能。
  • :岂,难道。
  • 翰林:翰林院,古代负责编纂国史、起草诏令等的机构。
  • 折桂:比喻科举及第。
  • 秋蟾宫:指科举考试的场所。
  • 月娥:月宫中的仙女,这里比喻考试官。
  • 帝遣:皇帝派遣。
  • 南苑:地名,在北京南郊。
  • 潜夫:隐居的学者,这里指王嘉言。
  • 书读两三车:形容读书极多。
  • 朝天:朝见皇帝。
  • 柳湾:地名,可能指京城附近的某个地方。
  • 暮云春树:比喻离别时的景象。
  • 天之涯:天边,比喻极远的地方。

翻译

王嘉言如同桂林的一枝独秀,他的文学才能岂能落后于翰林院的才子们。 年轻时在秋天的科举考试中一举成名,却因过于突出而惹得考官不悦。 皇帝派他来管理南苑的花卉,他像隐居的学者一样,读了无数的书籍。 朝见皇帝后,我们分别于柳湾,暮云春树,相隔天涯。

赏析

这首作品赞美了王嘉言的才华与成就,通过“桂林一枝秀”和“文学讵从翰林后”等句,展现了他的超群之才。诗中“少年折桂秋蟾宫”一句,既表达了对他早年科举成功的祝贺,也隐含了他在官场上的波折。后文通过“帝遣来司南苑花”和“书读两三车”等句,描绘了他在京城的职责与学识。结尾的“暮云春树天之涯”则抒发了离别之情,增添了诗意的深远。

湛若水

明广东增城人,字元明,号甘泉。少师事陈献章。弘治十八年进士,授编修。历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在翰林院时与王守仁同时讲学,主张“随处体认天理”,“知行并进”,反对“知先行后”,与阳明之说有所不同。后筑西樵讲舍讲学,学者称甘泉先生。卒谥文简。著有《心性图说》、《格物通》、《甘泉集》等。 ► 16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