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宿甘泉山书院楼中
晓下甘泉山,暮宿山下院。
诸贤翕然臻,杏树坛边苑。
超然得予情,楼高原底平。
平原似广大,高楼似高明。
诸贤欲见焉,且须凭楼轩。
各自得自心,吾亦欲无言。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翕然:形容人聚集的样子。
- 臻:到达。
- 杏树坛:指书院中的讲学场所。
- 苑:园林,这里指书院的环境。
- 超然:超脱世俗,心境高远。
- 原底平:原本就是平的。
- 轩:有窗的长廊或小屋。
翻译
清晨从甘泉山下山,傍晚在山下的书院过夜。 众多贤士纷纷聚集,书院里杏树环绕的讲坛旁。 这种超脱世俗的氛围正合我意,楼虽然高,但心境却是平静的。 平原看似广阔,高楼看似高远。 诸位贤士想要见我,可以暂且依靠在楼上的长廊。 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心灵归宿,我也无需多言。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湛若水在甘泉山书院的宁静生活。诗中,“晓下甘泉山,暮宿山下院”展现了诗人的日常行程,而“诸贤翕然臻,杏树坛边苑”则描绘了书院的热闹与学术氛围。诗人通过“超然得予情,楼高原底平”表达了自己超脱世俗、心境平和的情感。最后,诗人以“各自得自心,吾亦欲无言”作结,传达了一种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书院生活的热爱和对精神追求的向往。
湛若水
明广东增城人,字元明,号甘泉。少师事陈献章。弘治十八年进士,授编修。历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在翰林院时与王守仁同时讲学,主张“随处体认天理”,“知行并进”,反对“知先行后”,与阳明之说有所不同。后筑西樵讲舍讲学,学者称甘泉先生。卒谥文简。著有《心性图说》、《格物通》、《甘泉集》等。
► 1612篇诗文
湛若水的其他作品
- 《 壬申二月七日出京驻通州有怀 》 —— [ 明 ] 湛若水
- 《 永新诸生尹克恭龙诚史鸣辞归赠之诗 》 —— [ 明 ] 湛若水
- 《 中秋三首寄伍宗逊尹彦明 》 —— [ 明 ] 湛若水
- 《 长江杂咏十一首大胜关 》 —— [ 明 ] 湛若水
- 《 宿斗山书院诗 》 —— [ 明 ] 湛若水
- 《 菊轩 》 —— [ 明 ] 湛若水
- 《 甲午三月十八日欧南野司成设会于鸡鸣山凭虚阁予以风阻而返依限韵追和 》 —— [ 明 ] 湛若水
- 《 题湛渎桥 》 —— [ 明 ] 湛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