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忘言:指心境达到一种超脱言语表达的境界,即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深奥感受。
- 忘我:指达到一种超越自我意识的状态,心境极为宁静,忘却自我。
- 不属:不属于,这里指心灵超越了山的物质形态,不局限于山的实体。
翻译
望着山,山显得多么可爱,但当我真正到达山中,却已忘记了山的模样。 我问自己来到山中的意义,这份意义也已超越了言语的表达。 忘却言语即是忘却自我,又怎能知晓山的大小呢? 山上的心灵已不属于山,只看见空中一只鸟儿飞过。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湛若水在登山过程中的心灵体验。诗中,“望山山可怜,到山已忘山”描绘了诗人对山的深情与到达山中后的超然心境。后两句“问我到山意,此意亦忘言”进一步深化了这种超脱言语的境界。整首诗通过“忘言”、“忘我”等词语,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自我关系的深刻理解,表达了一种超越物质形态,达到心灵自由的哲学思考。
湛若水
明广东增城人,字元明,号甘泉。少师事陈献章。弘治十八年进士,授编修。历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在翰林院时与王守仁同时讲学,主张“随处体认天理”,“知行并进”,反对“知先行后”,与阳明之说有所不同。后筑西樵讲舍讲学,学者称甘泉先生。卒谥文简。著有《心性图说》、《格物通》、《甘泉集》等。
► 1612篇诗文
湛若水的其他作品
- 《 次韵见素司寇送大廷尉郑山斋先生之陕右二首 》 —— [ 明 ] 湛若水
- 《 送陈海山节推池州 》 —— [ 明 ] 湛若水
- 《 次大学士方樵翁用濂溪韵开金牛洞之作三首 》 —— [ 明 ] 湛若水
- 《 送太常博士李九皋养病还金华 》 —— [ 明 ] 湛若水
- 《 于盛符台宅会郑君邦教语及畏暴求为藩僚赠此 》 —— [ 明 ] 湛若水
- 《 北都自严寄阳明子 》 —— [ 明 ] 湛若水
- 《 寄题沈东园别业 》 —— [ 明 ] 湛若水
- 《 蓑笠赠洪方二子侑以小诗 》 —— [ 明 ] 湛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