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总运李挥使还维扬诗

维扬李挥将,从我甘泉山。 暂尔脱介胄,求闻俎豆间。 文武非二道,折冲即周旋。 今将韬略技,化为转运贤。 异用本同体,君行宜勉旃。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维扬:即扬州,古代地名。
  • 挥将:指挥官,这里指李挥使。
  • 甘泉山: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指某处山名。
  • 介胄:铠甲和头盔,代指军装。
  • 俎豆:古代祭祀时用来盛放祭品的器具,这里比喻礼仪和文化。
  • 折冲:原指使敌人的战车后退,这里比喻外交谈判或策略。
  • 周旋:应酬,交际。
  • 韬略:军事谋略。
  • 转运:指负责物资调配的官职。
  • 异用:不同的用途或职能。
  • 同体:本质相同。
  • 勉旃:努力,尽力。

翻译

扬州的李挥使,跟随我来到了甘泉山。 暂时脱下了军装,来学习礼仪和文化。 文武之道并非二致,外交谈判与军事策略都是应对之道。 现在你将军事谋略的技能,转化为负责物资调配的才能。 不同的职能本质上是一样的,你此行应当尽力而为。

赏析

这首诗是湛若水送别李挥使的作品,表达了对李挥使从军事领域转向文职工作的赞赏和鼓励。诗中,“文武非二道”一句,强调了文职与武职在本质上的相通性,鼓励李挥使在新的岗位上发挥其军事才能。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既展现了诗人对李挥使的深厚情谊,也体现了诗人对文武之道的深刻理解。

湛若水

明广东增城人,字元明,号甘泉。少师事陈献章。弘治十八年进士,授编修。历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在翰林院时与王守仁同时讲学,主张“随处体认天理”,“知行并进”,反对“知先行后”,与阳明之说有所不同。后筑西樵讲舍讲学,学者称甘泉先生。卒谥文简。著有《心性图说》、《格物通》、《甘泉集》等。 ► 16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