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潘司马三锡册后

盘古未分判,乾坤尚鸿濛。 一锡天地辟,再锡民物丰。 三锡人文朗,圣人出弥缝。 乃闻大圣先,三命滋益恭。 佝偻走循墙,铭鼎垂无穷。 莪峰新安秀,簪笏夙显庸。 四方迈宣力,帝锡三褒功。 玺书复叠降,纶綍何殷隆。 父老行叹息,信哉仁者荣。 将以铭肺腑,肺腑难为工。 将以书诸绅,绅亦有违从。 不如志诸册,置座胜鼎钟。 匪以誇稽古,维表事君终。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鸿濛(hóng méng):指宇宙形成前的混沌状态。
  • 弥缝(mí féng):弥补,补救。
  • 佝偻(gōu lóu):弯腰驼背的样子。
  • 铭鼎(míng dǐng):在鼎上刻字,比喻记载功绩或历史。
  • 簪笏(zān hù):古代官员戴的帽子和手执的笏板,代指官员。
  • 纶綍(lún fú):古代帝王诏令的代称。
  • 稽古(jī gǔ):考察古代的事物。

翻译

在盘古开天辟地之前,乾坤还是一片混沌。一次赐予,天地开辟;再次赐予,万物丰饶;三次赐予,人文昌明,圣人出现,弥补世界的不足。听说伟大的圣人,三次受命,更加恭敬。弯腰驼背地行走,沿着墙壁,铭刻在鼎上,功绩永垂不朽。莪山峰峦秀丽,新安之地,官员们早已显赫。四方奔走,宣扬力量,帝王三次褒奖功绩。诏书接连不断地降下,帝王的命令多么殷切隆重。父老们行走时叹息,确实,仁者荣耀。想要将这些铭记在心,但心难以工整地铭记。想要将这些写在衣带上,但衣带也有时会遗失。不如将这些记载在册子上,放在座位旁,胜过鼎钟。不是为了夸耀考察古代,只是为了表明对君主的忠诚至终。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描绘盘古开天辟地、圣人受命、官员显赫、帝王褒奖等宏大场景,展现了历史的厚重和人文的辉煌。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典故,如“鸿濛”、“弥缝”、“铭鼎”等,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同时,诗人表达了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以及对忠诚和荣耀的追求。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明代诗歌的独特风貌。

湛若水

明广东增城人,字元明,号甘泉。少师事陈献章。弘治十八年进士,授编修。历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在翰林院时与王守仁同时讲学,主张“随处体认天理”,“知行并进”,反对“知先行后”,与阳明之说有所不同。后筑西樵讲舍讲学,学者称甘泉先生。卒谥文简。著有《心性图说》、《格物通》、《甘泉集》等。 ► 16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