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大理丞林次厓考绩之京

廷尉八闽秀,意气淩秋旻。 初年入棘寺,抗疏论辅臣。 缙绅皆动色,名誉夷山尊。 中遭长官怒,蠖屈道弥伸。 磨泥出浊水,媚渊光照人。 一作岭表士,贰平天下冤。 尚稽井田制,沟洫入毫分。 岂不有司存,润泽在相君。 三王不同礼,三事古所敦。 此去觐明主,报政因奏言。 民事为国本,笃恭天下平。 食足礼义兴,自馀无足论。 吾衰志明农,圣人起周殷。 复古如有作,愿为受一廛。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廷尉:古代官名,相当于现代的法官。
  • 八闽:指福建,因其古代分为八个州,故称。
  • 淩秋旻:淩(líng),超越;秋旻(mín),秋天的天空。意指志向高远,超越常人。
  • 棘寺:古代官署名,掌管刑狱。
  • 辅臣:辅佐君主的重臣。
  • 缙绅:古代官员的代称。
  • 蠖屈:蠖(huò),一种昆虫;屈,弯曲。比喻暂时隐退或屈身。
  • 沟洫:沟渠,这里指水利工程。
  • 三王:指古代的三位圣王,通常指夏禹、商汤、周文王。
  • 三事:指三件重要的事,这里可能指治国、平天下、教化民众。
  • 笃恭:笃(dǔ),深厚;恭,恭敬。指深厚的恭敬态度。
  • 受一廛:廛(chán),古代平民的住宅。意指愿意成为平民,过简朴生活。

翻译

大理丞林次厓,福建的杰出人才,他的志向高远,超越秋天的天空。年轻时进入官署,敢于直言批评辅佐君主的重臣。他的言论让所有官员都为之动容,声誉如同高山一样尊贵。中途遭到长官的怒火,暂时隐退,但他的道德和才能更加彰显。像从污泥中磨出的宝石,他的光芒照人。成为岭南的官员,辅助平反天下的冤屈。虽然尚未完全实施古代的井田制度,但在水利工程上已经精确到毫厘。虽然这些事务有专人负责,但真正的润泽还是在于贤相。古代的三位圣王各有不同的礼制,但治国、平天下、教化民众这三件事是古往今来所推崇的。此次前往京城朝见明君,将报告政绩并提出建议。民生的安定是国家的基础,深厚的恭敬态度能使天下太平。食物充足则礼义兴盛,除此之外无需多言。我已经年老,志在务农,希望圣人能像周朝和殷朝那样复兴。如果复古有所作为,我愿意成为平民,过简朴的生活。

赏析

这首诗赞扬了大理丞林次厓的才华和品德,描述了他从年轻时的直言不讳到成为地方官员的经历,以及他对国家和民众的深切关怀。诗中运用了许多比喻和典故,表达了对林次厓的敬佩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期望。通过对林次厓的描述,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简朴生活和古代理想的向往。

湛若水

明广东增城人,字元明,号甘泉。少师事陈献章。弘治十八年进士,授编修。历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在翰林院时与王守仁同时讲学,主张“随处体认天理”,“知行并进”,反对“知先行后”,与阳明之说有所不同。后筑西樵讲舍讲学,学者称甘泉先生。卒谥文简。著有《心性图说》、《格物通》、《甘泉集》等。 ► 16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