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后与赵元默言怀四首

闲处有真忙,忙处有真闲。 始知真闲忙,不在闲忙间。 在人有万变,此心无往还。 往还在通塞,坐与事物关。 无适无不适,物物有至神。 嗟彼游心子,求之蓬莱山。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通塞(sè):通畅与阻塞,这里指心境的开阔与闭塞。
  • 无适无不适:无论去哪里,无论不去哪里,都感到自在。
  • 游心子:指追求心灵自由的人。
  • 蓬莱山:古代传说中的仙山,象征着遥不可及的理想之地。

翻译

在宁静中有着真正的忙碌,在忙碌中有着真正的宁静。 这才明白真正的宁静与忙碌,并不在于外在的宁静与忙碌之间。 人的处境有万千变化,但心却始终如一,不曾有任何改变。 心的变化在于心境的开阔与闭塞,而这种变化与外界的事物息息相关。 无论去哪里,无论不去哪里,都感到自在,万物之中都有至高无上的神韵。 可叹那些追求心灵自由的人,他们向往的是遥远的蓬莱仙山。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湛若水对于心境与外界关系的深刻理解。诗中,“闲处有真忙,忙处有真闲”揭示了真正的宁静与忙碌并非外在环境所能决定,而是内心的状态。后文通过对“通塞”、“无适无不适”的描述,进一步阐释了心境的自在与万物之神韵的关联。最后,以“游心子”追求“蓬莱山”作为比喻,表达了对于心灵自由的向往与追求。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作者对于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与追求。

湛若水

明广东增城人,字元明,号甘泉。少师事陈献章。弘治十八年进士,授编修。历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在翰林院时与王守仁同时讲学,主张“随处体认天理”,“知行并进”,反对“知先行后”,与阳明之说有所不同。后筑西樵讲舍讲学,学者称甘泉先生。卒谥文简。著有《心性图说》、《格物通》、《甘泉集》等。 ► 16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