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颜山农
永新颜氏贤,眼底于八环。
如何昨寄书,劝我立杏坛。
杏坛宁有几,自生民以还。
夫我异于是,坛在灵台间。
至近而至远,随默以随言。
无行而不与,无地何立焉。
留心理五典,神越三坟前。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永新:地名,今江西省永新县。
- 颜氏:指颜山农,可能是湛若水的朋友或同乡。
- 眼底:眼前,这里指颜山农在永新的名声或影响力。
- 八环:可能指周围的人或事物,具体含义不详,需结合上下文理解。
- 杏坛:古代讲学的地方,这里比喻教育或学术的场所。
- 生民:指人类。
- 灵台:心灵深处,比喻内心。
- 至近而至远:形容心灵与外界的关系,近在内心,远至外界。
- 随默以随言:随着沉默或言语,指内心的思考与表达。
- 无行而不与:没有行动是不参与的,指内心的思考与外在行动相结合。
- 无地何立焉:没有地方可以立足,指内心的思考不受地点限制。
- 五典:古代五种重要的典籍,具体指哪五种典籍有多种说法,通常指《诗》、《书》、《礼》、《乐》、《易》。
- 三坟:古代典籍,具体内容不详,常与“五典”并提,表示古代的经典文献。
翻译
永新的颜氏真是贤明,他的名声在周围八方传扬。 为何昨日寄来书信,劝我在杏坛设立讲学的场所。 杏坛这样的地方能有几个,自从人类存在以来。 我与你的想法不同,我的讲坛设在心灵深处。 心灵与外界的关系既近又远,随着沉默或言语而变化。 没有行动是不参与的,内心的思考不受地点限制。 我专心研究五种典籍,精神超越了三坟之前。
赏析
这首诗是湛若水对颜山农的回应,表达了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和态度。湛若水认为教育的真正场所不在外在的杏坛,而在每个人的内心。他强调内心的思考与外在行动的结合,不受地点限制,专注于古代典籍的研究,追求精神的超越。诗中运用了对比和象征手法,展现了湛若水深邃的哲学思考和独立的教育理念。
湛若水
明广东增城人,字元明,号甘泉。少师事陈献章。弘治十八年进士,授编修。历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在翰林院时与王守仁同时讲学,主张“随处体认天理”,“知行并进”,反对“知先行后”,与阳明之说有所不同。后筑西樵讲舍讲学,学者称甘泉先生。卒谥文简。著有《心性图说》、《格物通》、《甘泉集》等。
► 1612篇诗文
湛若水的其他作品
- 《 长江杂咏十一首大胜关 》 —— [ 明 ] 湛若水
- 《 董东湖道卿母挽 》 —— [ 明 ] 湛若水
- 《 山邻钟隐君 》 —— [ 明 ] 湛若水
- 《 过清源遇兵备齐瑞卿索言赠之 》 —— [ 明 ] 湛若水
- 《 送张伯徵下第归双林 》 —— [ 明 ] 湛若水
- 《 次潘黄门人日韵三首 其一 》 —— [ 明 ] 湛若水
- 《 答江右刘善庵钦道乞题母墓碑 》 —— [ 明 ] 湛若水
- 《 走笔偶赠省元唐子元殊 》 —— [ 明 ] 湛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