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泊梁家庄檃括与应原忠语

万物宇宙间,混沦同一气。 充塞与流行,其体实无二。 就中有粲然,即一为万理。 外此以索万,舍身别求臂。 逝川及鸢鱼,昭昭已明示。 我心苟不蔽,安能出于是。 知止乃有定,动静原非异。 见之即浑化,是名为大智。 其次在敬养,敬有为心累。 勿忘以勿助,其机极简易。 嗟彼世间儒,憧憧起私意。 自然本无为,廓之配天地。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混沦(hùn lún):混沌不分。
  • 充塞:充满。
  • 流行:流动。
  • 粲然:明显,清晰。
  • 昭昭:明显,清楚。
  • 知止:知道何时停止,指有节制。
  • 浑化:完全融合。
  • 敬养:尊敬并培养。
  • 勿忘以勿助:不要忘记也不需要额外帮助。
  • 憧憧(chōng chōng):心神不定的样子。
  • 私意:个人的私心或偏见。
  • 廓之:扩大,扩展。

翻译

在宇宙间,万物混沌不分,共享同一气息。 它们充满并流动,其本质并无二致。 其中有着明显的秩序,一即是万物的道理。 若不从此一出发去探求万物,就像舍弃身体只求手臂一样。 流逝的河流与飞翔的鸟鱼,已经清楚地展示了这一点。 如果我的心不被蒙蔽,怎能不领悟这些道理。 知道何时停止便能有定,动静之间本无差异。 一旦明了这一点,便能完全融合,这被称为大智慧。 其次在于尊敬并培养,尊敬有时会成为心灵的负担。 不要忘记也不需要额外帮助,其关键极为简单。 唉,那些世间的儒者,心神不定地被私心所动。 自然本是无为的,扩展它便可与天地相配。

赏析

这首诗深刻表达了湛若水对宇宙万物本质的理解,强调了万物一体、道理相通的观点。诗中通过自然景象的比喻,如“逝川及鸢鱼”,来阐述宇宙间的统一性和万物间的内在联系。诗人提倡内心的清明和智慧,认为真正的理解是超越形式,达到与宇宙自然相融合的境界。同时,诗中也批判了那些被私心所困的儒者,强调了自然无为的哲学思想。整体上,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哲学修养和对自然宇宙的深刻洞察。

湛若水

明广东增城人,字元明,号甘泉。少师事陈献章。弘治十八年进士,授编修。历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在翰林院时与王守仁同时讲学,主张“随处体认天理”,“知行并进”,反对“知先行后”,与阳明之说有所不同。后筑西樵讲舍讲学,学者称甘泉先生。卒谥文简。著有《心性图说》、《格物通》、《甘泉集》等。 ► 16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