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清溪灵泉书院刻崖石

暮泊清溪隈,朝登凤凰台。凤凰去千载,遗台尚崔嵬。 肩舆向名山,春山花烂然。如锦屏匝地,如剑戟插天。 上山觅灵泉,灵泉有如神。我到泉倏来,阐彼舆皂言。 此泉应潮汐,莫或爽时刻。其动若雷殷,其止若龙蛰。 爱泉者黄生,开我甘泉亭。甘泉与灵泉,同以天一清。 留诗刻泉上,清者来濯缨,于泉何损增。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wēi):山弯曲的地方。
  • 崔嵬(cuī wéi):形容山势高大雄伟。
  • 肩舆:轿子。
  • 烂然:灿烂的样子。
  • 匝地:环绕地面。
  • (jǐ):古代的一种兵器。
  • (shū):迅速,忽然。
  • :阐明,说明。
  • 舆皂:古代的仆役。
  • 潮汐:海洋的周期性涨落。
  • 雷殷:雷声。
  • (zhé):动物冬眠,潜伏起来不食不动。
  • 濯缨:洗涤帽带,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

翻译

傍晚停泊在清溪弯曲处,早晨登上凤凰台。凤凰已离去千年,留下的台子依旧高大雄伟。 乘坐轿子向著名的山脉进发,春天的山花灿烂如锦。它们环绕地面,如同剑戟直插云天。 上山寻找灵泉,灵泉仿佛有神灵。我一到,泉水便迅速涌出,正如仆役所言。 这泉水应和潮汐,时刻不差。它涌动时声如雷鸣,静止时如龙潜伏。 爱泉的黄生,为我开启了甘泉亭。甘泉与灵泉,都清澈如天一。 我留下诗句刻在泉边,清澈的泉水来洗涤帽带,对泉水无增无减。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作者湛若水在清溪灵泉书院的所见所感。诗中,作者通过对清溪、凤凰台、春山花、灵泉等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自然画卷。特别是对灵泉的描写,既表现了其神奇的潮汐现象,又赋予了它生命般的动态,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与赞美。诗的结尾,作者以留诗刻泉的方式,表达了对灵泉的深厚情感,同时也寄寓了自己超脱世俗、追求高洁的情操。

湛若水

明广东增城人,字元明,号甘泉。少师事陈献章。弘治十八年进士,授编修。历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在翰林院时与王守仁同时讲学,主张“随处体认天理”,“知行并进”,反对“知先行后”,与阳明之说有所不同。后筑西樵讲舍讲学,学者称甘泉先生。卒谥文简。著有《心性图说》、《格物通》、《甘泉集》等。 ► 16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