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亭诗

逍遥上九华,洒落山中央。中央在何处?山水围书堂。 中坐得中心,中道靡狷狂。有如诣道者,广大极高明。 幸逢贤郡主,导我从施汪。施子撰杖履,凌空步中冈。 道夫起中亭,倒影临天光。昊天及明旦,游衍共出王。 人人有泰山,毋曰让未遑。我诗●崖石,千秋永不忘。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逍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 九华:指九华山,中国著名的佛教名山之一。
  • 洒落:自然大方,不拘束。
  • 中央:中心位置。
  • 中坐:坐在中心位置。
  • 中道: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的正道。
  • 靡狷狂:不偏激,不狂妄。
  • 诣道者:追求道的人。
  • 广大:宽广无边。
  • 高明:高超明智。
  • 贤郡主:贤明的郡主。
  • 导我:引导我。
  • 施汪:人名,可能是指引导诗人的某位贤士。
  • 撰杖履:拿着拐杖和鞋子,指准备出行。
  • 凌空:在空中行走,形容行走自如。
  • 中冈:山脊的中央。
  • 道夫:道士。
  • 中亭:位于中央的亭子。
  • 倒影:反射在水面或其他物体上的影像。
  • 天光:天空的光辉。
  • 昊天:苍天,天空。
  • 明旦:天明,清晨。
  • 游衍:游荡,漫游。
  • 出王:出外游玩。
  • 泰山:中国五岳之一,象征着崇高和稳固。
  • 毋曰:不要说。
  • 让未遑:来不及推让。
  • 我诗:我的诗作。
  • 崖石:山崖上的石头。
  • 千秋:千年,形容时间长久。
  • 永不忘:永远不会忘记。

翻译

我自由自在地登上九华山,在山中央自然大方地行走。这个中央位置在哪里呢?就在山水环绕的书堂之中。我坐在中心位置,遵循中庸之道,不偏激也不狂妄。就像追求道的人一样,我追求的是宽广无边和高超明智的境界。幸好遇到了贤明的郡主,她引导我跟随施汪。施汪拿着拐杖和鞋子,我们在空中自如地行走,来到山脊的中央。道士在中亭起身,他的倒影映照在天光之下。苍天和清晨,我们一起漫游出外游玩。每个人都有如泰山般的崇高和稳固,不要说来不及推让。我将我的诗作刻在山崖的石头上,千秋万代都不会忘记。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诗人湛若水在九华山的逍遥游历,通过山水、书堂、中道等元素的描绘,展现了诗人追求中庸之道和高超境界的精神风貌。诗中“幸逢贤郡主,导我从施汪”等句,表达了诗人对贤明引导者的感激之情。结尾处“我诗刻崖石,千秋永不忘”则彰显了诗人对诗作流传后世的自信与期许。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感悟。

湛若水

明广东增城人,字元明,号甘泉。少师事陈献章。弘治十八年进士,授编修。历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在翰林院时与王守仁同时讲学,主张“随处体认天理”,“知行并进”,反对“知先行后”,与阳明之说有所不同。后筑西樵讲舍讲学,学者称甘泉先生。卒谥文简。著有《心性图说》、《格物通》、《甘泉集》等。 ► 16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