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首

· 张雨
墨子叹染丝,所叹一何长。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奚独染丝然,染国在所当。 有染如伊皋,禹汤称圣王。 殷纣染恶来,既染国亦亡。 染士如孔聃,死久道弥光。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墨子:即墨翟,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
  • 染丝:指染色的丝线,比喻环境对人的影响。
  • :青色。
  • :黄色。
  • 奚独:何止,不仅仅。
  • 染国:指国家受到的影响。
  • 伊皋:指伊尹和皋陶,分别是商朝和舜帝时期的贤臣。
  • 禹汤:指夏禹和商汤,古代的圣明君王。
  • 殷纣:商朝的最后一位君王,以暴政著称。
  • 恶来:商纣王的宠臣,以恶行著称。
  • 孔聃:指孔子和老子,古代的伟大思想家。
  • 道弥光:指道德的光辉更加显著。

翻译

墨子感叹染色的丝线,他的感叹是多么深远。 丝线染成青色就是青色,染成黄色就是黄色。 何止是染丝这样,国家受到的影响也是必须考虑的。 如果有像伊尹和皋陶这样的贤臣影响,禹和汤这样的圣王就会受到赞誉。 商纣王受到恶来的恶劣影响,国家也随之灭亡。 像孔子和老子这样的士人受到良好的影响,他们的道德光辉在死后更加显著。

赏析

这首诗通过墨子对染丝的感叹,引申出环境对人和国家影响的深刻思考。诗中以染丝为喻,形象地表达了环境对人的塑造作用,进而扩展到对国家命运的影响。通过对比伊尹、皋陶与禹汤的正面影响,以及殷纣与恶来的负面影响,诗人强调了选择和影响的重要性。最后以孔子和老子的道德光辉为例,强调了良好影响的长远价值。整首诗语言简练,寓意深远,是对环境影响论的有力阐述。

张雨

张雨

元杭州钱塘人,一名天雨,字伯雨,号句曲外史,又号贞居子。好学,工书画,善诗词。年二十遍游诸名山,弃家为道士。尝从开元宫王真人入京,欲官之,不就。有《句曲外史》。 ► 51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