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胡石塘

颜乐斋修文史终,更千年后有胡公。 名存宁海生祠里,神达青莲死榻中。 饥赈公规著旴右,私居丧制过辽东。 圣门三省工夫在,意合西铭是则同。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颜乐斋:人名,可能是指某位古代文人或学者。
  • 文史:文学和历史,这里指学问。
  • 宁海:地名,今浙江省宁海县。
  • 生祠:为活人建立的祠堂,表示尊敬和纪念。
  • 青莲:佛教中象征清净的莲花,这里可能指胡石塘的精神境界。
  • 死榻:临终的床榻,指胡石塘去世的地方。
  • 旴右: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指某个地方。
  • 私居:私人住所,这里指胡石塘的家乡。
  • 丧制:丧葬的制度或礼仪。
  • 辽东:地名,今辽宁省东部地区。
  • 圣门:指儒家学派,这里特指孔子及其弟子的学说。
  • 三省:指儒家思想中的“三省吾身”,即反省自己的言行。
  • 西铭:指《西铭》,是宋代张载的著作,阐述了他的哲学思想。

翻译

颜乐斋一生致力于文学和历史的学问,千年之后又有了胡公。 他的名声永远留在宁海的生祠里,他的精神如同青莲,在临终的床榻中达到圆满。 他曾在旴右地区设立公规以救济饥荒,私人住所中遵守丧葬制度,甚至超过了辽东的标准。 他的工夫如同儒家圣门中的“三省吾身”,他的意图与《西铭》中的原则相同。

赏析

这首诗是揭祐民为纪念胡石塘而作,通过对胡石塘生平事迹的回顾,表达了对他的深切怀念和崇高敬意。诗中,“颜乐斋修文史终”一句,既是对胡石塘学问成就的肯定,也暗示了其学问的深远影响。后文通过对胡石塘在宁海、旴右、辽东等地的事迹的描述,展现了他的品德和精神。最后两句则强调了胡石塘的儒家修养和哲学思想,将其与儒家经典《西铭》相提并论,显示了他在儒家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对胡石塘一生的高度评价和美好回忆。

揭祐民

元广昌人,寓盱水上,号盱里子,晚号希韦子。性伉直。泰定帝时为邵武经历,有能声。好游。尝北至燕赵,东抵辽。遇故都遗迹,必徘徊悲歌而去。有《盱里子集》。 ► 4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