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苗民所苦歌六十韵

· 舒頔
二月日初七,压天风雨急。 仆夫问讯回,苗民水涡集。 仓卒戒行李,二三竞奔入。 天寒泥涂滑,出户行不得。 或牵牛数头,或缚鸡数只。 长枪插檐高,短剑耀白日。 动辄便杀人,相遇焉敢敌。 杂以无藉徒,孰与分南北。 老母惊且忧,扶持间道出。 彼来此已遁,囊橐罄收拾。 急度墓头岭,复恐见雪迹。 行行叶由凹,手足俱战慄。 儿云母疾行,母说疲无力。 坐憩长松下,蔽身草不密。 又逢恶少来,见骂作强贼。 刀枪罗我前,性命在咫尺。 母云我两儿,惧怕避横逆。 再拜致哀告,恸哭并二侄。 衣衫尽剥脱,裸体肉见赤。 长绳与弟连,缚手黑如漆。 嗔叱行步迟,遽以大刀击。 血流未得止,苦痛走更疾。 渐围至田中,枪立哨齐吸。 拔刀斫弟项,乞免幸勿及。 母忧失两儿,儿复忧母泣。 艰险万状生,忧危苦劳役。 内怀五脏饥,外被一身湿。 箠楚卒未休,死生安可必。 山中亦何有,所蓄仅米粒。 检括殆无遗,忽忽日将夕。 留连至宋村,心绪茫若失。 倏逢一卒来,相见似相识。 貌恳心甚慈,众皆被呵叱。 但云解其缚,外惧中悦怿。 兄弟相依回,泣母何处觅。 哀矜复自怜,举目百无一。 顷刻子见母,哀号叙痛衋。 斫松代膏明,拾草当菅席。 主仆皆畏寒,相忘共薰炙。 忧惧不待明,鸡鸣咸盥栉。 又复去喜坑,晨星尚未没。 山家已避舍,老母独匍匐。 逐队跻山椒,冒雨倚松立。 头上水淋面,足下寒彻骨。 明朝古唐山,盘折犹律崒。 乱石如蹲虎,狭径跨其脊。 呼号风泠泠,掩映云羃羃。 初疑茫昧中,天地如开辟。 往来不暂停,昏黑亦忘食。 当时已狼狈,宁复问家室。 幼女犹可怜,含啼抱呜悒。 不忧行路难,但恐弃沟洫。 朝廷本除祸,仁道立民极。 假威及蛮猺,所至皆戏剧。 杀掠果何辜,曷尝分玉石。 披萝遍山林,荡扫空郡邑。 不幸生斯时,处处值荆棘。 皇天远不闻,愁闷填胸臆。 残喘傥久延,今亦匪畴昔。 渠魁未殄除,默坐长太息。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压天:形容风雨之大,仿佛要压倒天空。
  • 水涡:水中的旋涡,比喻人群聚集。
  • 戒行李:准备行装。
  • 无藉徒:无赖之徒。
  • 间道:小路,偏僻的路。
  • 囊橐:口袋,行李。
  • 叶由凹: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 战慄:颤抖,因恐惧而发抖。
  • :休息。
  • 强贼:强盗。
  • 咫尺:很近的距离。
  • 横逆:横行霸道。
  • 裸体肉见赤:裸露的身体,皮肤因寒冷而发红。
  • 嗔叱:怒斥。
  • :砍。
  • 乞免:请求免除。
  • 忧失:担心失去。
  • 艰险万状生:形容遭遇极其艰难险阻。
  • 箠楚:鞭打。
  • 检括:搜查。
  • 忽忽:匆匆忙忙。
  • 茫若失:迷茫,不知所措。
  • :突然。
  • :高兴。
  • 哀矜:哀怜。
  • 痛衋:极度痛苦。
  • 斫松代膏明:砍松树作为照明。
  • 菅席:用菅草编织的席子。
  • 薰炙:取暖。
  • 盥栉:洗漱梳妆。
  • 晨星:清晨的星星。
  • 匍匐:爬行。
  • 山椒:山顶。
  • 律崒:形容山路险峻。
  • 蹲虎:形容石头形状像蹲着的虎。
  • 泠泠:清脆的声音。
  • 羃羃:覆盖的样子。
  • 茫昧:模糊不清。
  • 呜悒:哭泣。
  • 沟洫:沟渠。
  • 蛮猺:指少数民族。
  • 戏剧:此处指残酷的场面。
  • 披萝:穿越草丛。
  • 荆棘:比喻困难和危险。
  • 填胸臆:充满胸膛。
  • :倘若。
  • 渠魁:首领。

翻译

二月初七日,天空风雨急促,仿佛要压倒一切。仆人回来报告说,苗族民众聚集在水涡中。仓促之间准备行装,几人急忙进入。天气寒冷,泥泞的路面滑溜,出行困难。有人牵着几头牛,有人绑着几只鸡。高高的长枪插在屋檐上,短剑在阳光下闪耀。他们动不动就杀人,相遇时不敢抵抗。混杂着无赖之徒,分不清南北。老母亲惊恐忧虑,扶持着从小路逃出。他们来时我们已经逃走,行李都已收拾好。急忙越过墓头岭,又担心被雪迹发现。走在叶由凹,手脚都因恐惧而颤抖。儿子说母亲快走,母亲却说疲惫无力。坐在长松下休息,遮身的草不够密。又遇到恶少,被骂作强盗。刀枪摆在我们面前,性命只在咫尺之间。母亲说我的两个儿子,害怕躲避横行霸道。再三拜求哀告,痛哭流涕与两个侄子。衣衫被剥光,裸露的身体因寒冷而发红。长绳与弟弟相连,绑手黑如漆。怒斥脚步慢,急忙用大刀击打。血流不止,痛苦中跑得更快。逐渐被围到田中,枪立哨声齐响。拔刀砍向弟弟的脖子,乞求免除不幸。母亲担心失去两个儿子,儿子又担心母亲哭泣。遭遇了无数艰难险阻,忧虑和劳苦不断。内心因饥饿而痛苦,外表因湿冷而难受。鞭打未曾停止,生死未卜。山中有什么,所储存的仅是米粒。搜查无遗,匆匆忙忙日已将夕。停留在宋村,心绪迷茫。突然遇到一个士兵,相见似曾相识。外表恳切内心慈祥,众人皆被呵斥。只说解开绑缚,外表恐惧内心喜悦。兄弟相依而回,哭泣的母亲不知何处寻觅。哀怜又自怜,举目百无一。片刻儿子见到母亲,哀号叙述极度痛苦。砍松树作为照明,拾草当席子。主仆都怕寒冷,相互忘记共同取暖。忧虑不等到天明,鸡鸣时分都已洗漱梳妆。又去喜坑,晨星尚未消失。山家已躲避,老母亲独自爬行。随着队伍登上山顶,冒雨倚松站立。头上水淋面,脚下寒冷透骨。明朝古唐山,山路盘旋险峻。乱石如蹲虎,狭径跨其脊。呼号风清脆,云雾掩映。起初怀疑在模糊中,天地仿佛重新开辟。往来不停,昏黑也忘记进食。当时已经狼狈,更不用说家室。幼女尤其可怜,含泪哭泣。不担忧行路的艰难,只担心被遗弃在沟渠。朝廷本应除去祸害,仁道立民极。假威及蛮猺,所到之处皆残酷。杀掠何辜,何曾分清玉石。穿越草丛遍山林,扫荡空郡邑。不幸生在此时代,处处遇到荆棘。皇天远不闻,愁闷填胸臆。残喘倘若久延,今亦非昔日。首领未被消灭,默坐长叹息。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元代苗民遭受的苦难和逃亡的艰辛,通过生动的场景和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悲惨遭遇。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如“压天风雨”、“水涡集”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通过对逃亡过程中各种困难的描述,反映了人民在战乱中的无奈和恐惧。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是对那个时代人民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

舒頔

元明间徽州绩溪人,字道原,号贞素。幼有志操,嗜学好义。淹贯诸史,长于诗文,尤善篆隶。顺帝至元中辟为池阳教谕。调京口丹徒校官,升台州路学正。入明,屡召不出。晚年结庐,名贞素斋,训课子孙。有《贞素斋集》。 ► 116篇诗文

舒頔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