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沈东美员外山池

仙郎偏好道,凿沼象瀛洲。 鱼乐随情性,船行任去留。 秦人辨鸡犬,尧日识巢由。 归客衡门外,仍怜返景幽。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仙郎:指沈东美,因其有仙风道骨之气质,故称。
  • 偏好道:特别喜好道教或道家思想。
  • 凿沼:挖掘池塘。
  • 象瀛洲:模仿神话中的仙境瀛洲。
  • 随情性:随着鱼的自然本性。
  • 任去留:任由船只自由行驶,不加限制。
  • 秦人辨鸡犬: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意指秦人能辨别鸡犬之声,形容地方安宁,鸡犬之声相闻。
  • 尧日识巢由:尧是传说中的古代圣君,巢由是他的两位贤臣。此句意指在尧的时代,人们能够识别贤才。
  • 归客:指诗人自己。
  • 衡门:简陋的门,指沈东美的家门。
  • 返景:夕阳的余晖。
  • :幽静。

翻译

沈东美这位仙风道骨的官员,特别喜好道教,他挖掘了一个池塘,模仿神话中的仙境瀛洲。池中的鱼儿自由自在,随着它们的本性生活,船只也任由它们自由行驶,不加限制。在这里,人们能够像秦人那样辨别鸡犬之声,像尧的时代那样识别贤才。我作为归来的客人,站在他简陋的门前,仍然被夕阳的余晖所吸引,感受到这里的幽静之美。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沈东美员外的山池,通过“仙郎偏好道”和“凿沼象瀛洲”等句,展现了主人对道教和仙境的向往。诗中“鱼乐随情性,船行任去留”表达了自然的和谐与自由。后两句通过历史典故,暗示了这里的宁静与贤才的识别。最后,诗人以“归客”自居,表达了对这片幽静之地的留恋和赞美。

綦毋潜

綦毋潜

綦毋潜(生卒年不详),字孝通,虔州(今江西南康)人,唐代著名诗人。约开元十四年(约726年)前后进士及第,授宜寿(今陕西周至)尉,迁右拾遗,终官著作郎,安史之乱后归隐,游江淮一代,后不知所终。綦毋潜才名盛于当时,与许多著名诗人如:李颀、王维、张九龄、储光羲、孟浩然、卢象、高适、韦应物过从甚密,其诗清丽典雅,恬淡适然,后人认为他诗风接近王维。《全唐诗》收录其诗1卷,共26首,内容多为记述与士大夫寻幽访隐的情趣,代表作《春泛若耶溪》选入《唐诗三百首》。 ► 2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