祇园寺

宝坊求往迹,神理驻沿洄。 雁塔酬前愿,王身更后来。 加持将暝合,朗悟豁然开。 两世分明见,馀生复几哉。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祇园寺:佛教寺庙名,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
  • 綦毋潜:唐代诗人,生平不详。
  • 宝坊:指佛寺。
  • 神理:指佛教的教义或宇宙的真理。
  • 沿洄:指沿着水流的方向。
  • 雁塔:指佛塔,常用于存放佛经或高僧的舍利。
  • 酬前愿:实现以前的愿望。
  • 王身:指高贵的身份或地位。
  • 加持:佛教用语,指通过祈祷、念咒等仪式赋予神圣力量。
  • 暝合:指天色渐暗。
  • 朗悟:指突然明白或领悟。
  • 两世:指前世和现世。
  • 馀生:指剩余的生命。

翻译

在祇园寺寻找过去的足迹,佛教的真理似乎随着水流而驻留。 雁塔实现了我之前的愿望,而我以更高的身份再次来到这里。 在加持的仪式中,当天色渐暗,我突然豁然开朗,领悟了真理。 我清晰地看到了前世和现世,那么我的余生还有多少呢?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佛教教义的深刻领悟和对生命意义的反思。诗中,“宝坊求往迹”展现了诗人对佛教圣地的向往和对过去的追忆,“神理驻沿洄”则描绘了佛教真理的永恒与流动。通过“雁塔酬前愿”和“王身更后来”,诗人表达了自己愿望的实现和身份的提升。最后,“加持将暝合,朗悟豁然开”描绘了诗人在宗教仪式中的心灵觉醒,而“两世分明见,馀生复几哉”则深刻反映了诗人对生命和轮回的深刻思考。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唐代佛教诗歌的特色。

綦毋潜

綦毋潜

綦毋潜(生卒年不详),字孝通,虔州(今江西南康)人,唐代著名诗人。约开元十四年(约726年)前后进士及第,授宜寿(今陕西周至)尉,迁右拾遗,终官著作郎,安史之乱后归隐,游江淮一代,后不知所终。綦毋潜才名盛于当时,与许多著名诗人如:李颀、王维、张九龄、储光羲、孟浩然、卢象、高适、韦应物过从甚密,其诗清丽典雅,恬淡适然,后人认为他诗风接近王维。《全唐诗》收录其诗1卷,共26首,内容多为记述与士大夫寻幽访隐的情趣,代表作《春泛若耶溪》选入《唐诗三百首》。 ► 2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