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李相公喜归乡国自巩县夜泛洛水见寄

巩树烟月上,清光含碧流。 且无三已色,犹泛五湖州。 鹏息风还起,凤归林正秋。 虽攀小山桂,此地不淹留。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巩树:指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的树木。
  • 烟月:朦胧的月光。
  • 清光:清澈明亮的光辉。
  • 碧流:清澈的河水。
  • 三已:多次停止,这里指多次辞官。
  • 五湖州:泛指江湖之地,这里比喻隐居或游历的地方。
  • 鹏息:比喻大鹏鸟休息,这里指诗人暂时的平静生活。
  • 凤归:比喻贤人归隐。
  • 林正秋:林中的秋天,这里指归隐的时节。
  • 小山桂:比喻隐居之地的美好。
  • 淹留:停留,逗留。

翻译

巩县的树木在朦胧的月光下,清澈的河水映着明亮的光辉。 虽然没有多次辞官的忧虑,但仍像游历江湖一般自由。 大鹏鸟虽然暂时休息,但风还会再起;凤凰归隐林中,正值秋天。 虽然攀折了小山上的桂枝,但这里不是我长久停留的地方。

赏析

这首诗是刘禹锡对李相公归乡的喜悦之情以及对自己未来的思考。诗中,“巩树烟月”与“清光碧流”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夜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诗中的“三已色”与“五湖州”反映出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后两句则通过“鹏息风还起”和“凤归林正秋”暗示了诗人虽然暂时平静,但内心仍怀有远大的抱负和对未来的期待。结尾的“虽攀小山桂,此地不淹留”则表明诗人虽然享受当前的宁静,但心中明白这不是长久之计,暗示了诗人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和对更广阔天地的向往。

刘禹锡

刘禹锡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 82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