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令狐相公自仆射出镇南梁
夏木正阴成,戎装出帝京。
沾襟辞阙泪,回首别乡情。
云树褒中路,风烟汉上城。
前旌传谷去,后骑踏桥声。
久领鸳行重,无嫌虎绶轻。
终提一麾去,再入福苍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令狐相公:令狐楚,“相公”是对宰相的尊称 。
- 仆射(yè):官名,唐代左右仆射为宰相之职。
- 镇南梁:去南梁任职镇守,南梁即梁州,在今陕西汉中一带。
- 夏木:夏天的树木。
- 阴成:枝叶繁茂形成浓荫。
- 戎装:军装。
- 帝京:京城,指长安。
- 沾襟:泪水浸湿衣襟。
- 阙(què):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代指皇宫。
- 别乡:告别故乡。
- 云树:如云的树木。
- 褒中路:指通往褒中的道路,褒中在今陕西汉中西北。
- 风烟:风云烟霭。
- 汉上城:指汉中南郑城。
- 前旌:前行的旌旗,指在前面开路的仪仗。
- 传谷:在山谷中传声。
- 后骑(jì):后面跟随的骑兵。
- 鸳行:指朝官的行列 ,因官员们排列整齐有序如鸳鸯,所以叫鸳行。
- 虎绶(shòu):虎纹的印绶,代指将军印信 。
- 一麾(huī):此指出任地方长官。古时朝廷大臣出为州郡长官称“建麾” 。
- 福苍生:造福百姓。
翻译
夏天树木已经枝叶繁茂形成浓荫,你身着军装离开了京城长安。离开皇宫时泪水浸湿了衣襟,回首望去满是告别故乡的深情。那去往褒中的道路边树木如云,汉中南郑城笼罩在风云烟霭之中。前行的旌旗在山谷中传声而去,后面跟随的骑兵踏响桥梁之声不绝。你长久位居朝官行列备受敬重,不会嫌弃将军印信官职不够显要。最终你出任地方长官前去赴任,希望能再次为百姓带来福祉。
赏析
这首诗是送别之作,从友人令狐楚出京赴镇南梁着笔。开篇点明时节和出行状态,展现出离别之时的场景感。“沾襟辞阙泪,回首别乡情”细腻地刻画了令狐楚离开京城和故乡时的不舍之情。
诗的中间部分描写途中景色与出行的场景,“云树褒中路,风烟汉上城”通过对路途云树景象和汉中城风烟氛围的描写,在广阔的空间画面中传递着远行之感;“前旌传谷去,后骑踏桥声”生动地写出了出行队伍的声势与动态。
后半部分则侧重于对令狐楚的赞美和期待,“久领鸳行重”肯定了他在朝中的地位与威望,“无嫌虎绶轻”体现其不计较官职高低的豁达。最后“终提一麾去,再入福苍生”则表达了对他到地方任职能够造福百姓的美好祝愿。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惜别之情,又满含对友人的敬重与期望,同时展现出一种开阔的意境和大气的格调。

刘禹锡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 822篇诗文
刘禹锡的其他作品
- 《 奉和裴令公新成绿野堂即书 》 —— [ 唐 ] 刘禹锡
- 《 罢郡姑苏北归渡杨子津 》 —— [ 唐 ] 刘禹锡
- 《 馆娃宫在旧郡西南砚石山前瞰姑苏台傍有采香径梁天监中置佛寺曰灵岩即故宫也信为绝境因赋二章 其一 》 —— [ 唐 ] 刘禹锡
- 《 赠澧州高大夫司马霞寓 》 —— [ 唐 ] 刘禹锡
- 《 忆春草 》 —— [ 唐 ] 刘禹锡
- 《 同乐天和微之深春二十首 其四 》 —— [ 唐 ] 刘禹锡
- 《 白鹭儿 》 —— [ 唐 ] 刘禹锡
- 《 送李策秀才还湖南,因寄幕中亲故兼简衡州吕八郎中 》 —— [ 唐 ] 刘禹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