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竹歌
植物之中竹难写,故今虽画无似者。萧郎下笔独逼真,丹青以来唯一人。
人画竹身肥拥肿,萧画茎瘦节节竦。人画竹梢死羸垂,萧画枝活叶叶动。
不根而生从意生,不笋而成由笔成。野塘水边埼岸侧,森森两丛十五茎。
婵娟不失筠粉态,萧飒尽得风烟情。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
西丛七茎劲而健,省向天竺寺前石上见。
东丛八茎疏且寒,忆曾湘妃庙里雨中看。幽姿远思少人别,与君相顾空长叹。
萧郎萧郎老可惜,手颤眼昏头雪色。自言便是绝笔时,从今此竹尤难得。
拼音
名句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萧郎:指画家萧悦,唐代著名画家,擅长画竹。
- 丹青:古代绘画的两种主要颜料,丹为红色,青为蓝色,后泛指绘画艺术。
- 拥肿:形容物体臃肿,不灵巧。
- 竦:(sǒng) 高耸,挺拔。
- 羸垂:形容衰弱无力地下垂。
- 筠粉:竹子表面的一层白色粉末。
- 萧飒:形容风声或景物凄凉。
- 天竺寺:位于杭州西湖附近的一座古寺。
- 湘妃庙:位于湖南岳阳,传说中的湘妃墓所在地。
- 幽姿:幽雅的姿态。
- 绝笔:指不再作画。
翻译
在众多植物中,竹子是最难描绘的,因此至今虽有人尝试画竹,却无一人能画得逼真。萧悦下笔画竹,其逼真程度无人能及,自绘画艺术诞生以来,他堪称第一人。
人们画的竹子,竹身臃肿肥大,而萧悦画的竹茎瘦削挺拔,竹节分明。人们画的竹梢衰弱无力,而萧悦画的竹枝生机勃勃,每片叶子都仿佛在动。
竹子不是自然生长,而是随画家的意念而生,不是由笋长成,而是由画笔勾勒而成。在野塘水边的岸侧,有两丛竹子,共十五根,森然挺立。
竹子虽美,却不失其自然的筠粉之态,风烟之中,萧悦的画作尽显凄凉之情。抬头一看,几乎不觉得这是画,低头静听,仿佛能听到竹叶的沙沙声。
西边的那丛七根竹子,强劲而健壮,曾在天竺寺前的石上见过类似的景象。
东边的那丛八根竹子,稀疏而寒冷,回忆起曾在湘妃庙的雨中见过。这种幽雅的姿态,很少有人能辨识,与你相视,只能空自长叹。
萧悦啊,萧悦,你年纪大了,真是可惜,手颤眼花,头发已白。你自己说这是绝笔之作,从此以后,这样的竹画将更加难得。
赏析
这首诗赞美了唐代画家萧悦画竹的高超技艺。白居易通过对比其他画家与萧悦的作品,突出了萧悦画竹的生动与逼真。诗中不仅描绘了萧悦画竹的形态特征,还通过“不根而生从意生,不笋而成由笔成”表达了画家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创造力。最后,诗人对萧悦年老的惋惜,以及对其绝笔之作的珍视,增添了诗歌的情感深度。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白居易对艺术的热爱和对艺术家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