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

昔为凤阁郎,今为二千石。 自觉不如今,人言不如昔。 昔虽居近密,终日多忧惕。 有诗不敢吟,有酒不敢吃。 今虽在疏远,竟岁无牵役。 饱食坐终朝,长歌醉通夕。 人生百年内,疾速如过隙。 先务身安闲,次要心欢适。 事有得而失,物有损而益。 所以见道人,观心不观迹。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凤阁郎:指中书舍人,唐代中书省的官员,负责起草诏令。
  • 二千石:古代官职的俸禄等级,这里指地方高级官员。
  • 忧惕:忧虑和警惕。
  • 牵役:牵连和劳役。
  • 过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如同白驹过隙。
  • 观心不观迹:注重内在的心性修养,而不是外在的行为表现。

翻译

曾经是中书省的官员,如今是地方的高级官员。 自我感觉不如从前,别人也说不如往昔。 过去虽然身处近密之职,但整天忧虑和警惕。 有诗不敢吟咏,有酒不敢品尝。 现在虽然地位疏远,但整年没有牵连和劳役。 饱食终日,长歌醉卧通宵。 人生百年之内,时间迅速如过隙。 首先要追求身体的安闲,其次要追求心灵的愉悦。 事情有得必有失,物质有损必有增益。 所以见到有道之人,注重观察内心而非外在行为。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白居易对官场生涯的反思和对人生价值的重新定位。诗中,白居易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的官职与生活状态,表达了对过去忧虑生活的厌倦和对现在自由自在生活的满足。他认识到人生短暂,应追求身心的安闲与愉悦。最后,他提出了“观心不观迹”的观点,强调内在修养的重要性,体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真谛的深刻领悟。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 29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