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兴

宿鸟动前林,晨光上东屋。 铜炉添早香,纱笼灭残烛。 头醒风稍愈,眼饱睡初足。 起坐兀无思,叩齿三十六。 何以解宿斋,一杯云母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宿鸟:夜宿的鸟。
  • 晨光:清晨的阳光。
  • 铜炉:古代用于燃烧香料的铜制器具。
  • 纱笼:用纱布制成的灯罩。
  • 灭残烛:熄灭剩余的蜡烛。
  • 头醒:头脑清醒。
  • 风稍愈:风寒稍微好转。
  • 眼饱:眼睛感到满足,指睡眠充足。
  • 睡初足:刚睡醒,感到满足。
  • 兀无思:毫无思绪,心境宁静。
  • 叩齿:敲击牙齿,古代一种养生方法。
  • 宿斋:指斋戒后的状态。
  • 云母粥:用云母粉煮的粥,古代认为有养生功效。

翻译

夜宿的鸟儿在前林中活动,清晨的阳光照上了东边的屋子。 铜炉里添上了早香,纱笼中的残烛被熄灭。 头脑清醒,风寒稍有好转,眼睛因充足的睡眠而感到满足。 起身坐起,心中毫无杂念,敲击牙齿三十六次。 如何解除斋戒后的状态?一杯云母粥即可。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清晨醒来的宁静场景,通过细腻的日常生活细节,展现了诗人清静自足的心境。诗中“宿鸟动前林,晨光上东屋”生动地描绘了清晨的自然景象,而“铜炉添早香,纱笼灭残烛”则体现了诗人对日常生活的细致观察。后句“起坐兀无思,叩齿三十六”表现了诗人的养生之道和内心的宁静。结尾的“一杯云母粥”不仅是对解除斋戒的描述,也反映了诗人对养生的重视。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满足和对自然宁静的向往。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 29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