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坛邓孺孝以易诠见寄赋答时舟过京口
垂髫梦入华阳洞,耳割乖龙兴飞动。
茅家兄弟骑赤虬,握手胡生唤珍重。
金坛坛上邓伯羔,谪籍何年离大茅。
三山长啸俯六合,濯足瀛海霜空高。
点易研朱闭蓬户,尘世浮荣瞥朝露。
韦编几绝不肯休,恍惚羲文案头晤。
成书寄我十万言,言言尽抉参同诠。
丹霄择日待冲举,何物黄金称大还。
还山高拄九节杖,一见初成讶神王。
传语山中白衣相,屈指相逢大罗上。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垂髫 (chuí tiáo):指童年。
- 华阳洞:道教传说中的仙境。
- 耳割乖龙:神话中的龙,此处形容诗人的梦境奇特。
- 茅家兄弟:指道教中的茅山派创始人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
- 赤虬 (chì qiú):红色的龙。
- 珍重:此处指深情的告别。
- 谪籍 (zhé jí):被贬谪的身份。
- 大茅:指茅山,道教名山之一。
- 三山:指神话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 六合:指天地四方,泛指整个宇宙。
- 瀛海:神话中的大海,常与仙境相连。
- 点易研朱:指研读《易经》。
- 蓬户:简陋的房屋,此处指隐居之地。
- 韦编:指用皮带编成的书,此处指《易经》。
- 羲文:指伏羲和文王,传说中《易经》的作者。
- 参同诠:指对《易经》的深刻解释。
- 丹霄:指仙境的天空。
- 冲举:指飞升成仙。
- 大还:指重要的回报或成就。
- 九节杖:道教中仙人所持的杖。
- 神王:指具有神通的人。
- 白衣相:指隐士或仙人。
- 大罗上:指道教中的最高仙境大罗天。
翻译
童年时梦见自己进入了华阳洞,耳边割裂的龙声让我感到兴致勃勃。茅家三兄弟骑着红龙,握着我的手深情告别。金坛上的邓伯羔,何时离开了大茅山,被贬谪的身份。他在三山之巅长啸,俯瞰整个宇宙,洗足于瀛海之上,天空高远。他在简陋的屋中研读《易经》,尘世的荣耀如同朝露般短暂。他不肯停止,仿佛在案头与伏羲和文王相遇。他寄给我十万字的著作,字字都是对《易经》的深刻解释。他期待着在仙境的天空中飞升成仙,什么样的黄金能比得上这样的大成就。他回到山中,手持九节杖,一见我便惊讶于我的神通。他传话给山中的隐士,计划在大罗天上重逢。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胡应麟与道教仙人邓伯羔的交往和梦境,充满了道教神话色彩。诗中通过对华阳洞、茅家兄弟、赤虬等神话元素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仙境的向往和对道教文化的深厚感情。同时,诗中也体现了诗人对《易经》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理想。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神秘和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