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夏西山诸佛刹效初盛体为排律十首

半岭金银出,中天杖锡留。 门庭炎汉辟,栋宇大唐修。 一水浮精舍,千峰插梵楼。 凭高双槛豁,望远七灯幽。 舍利神光跃,兜罗佛臂柔。 阎浮穷上国,赡部尽南州。 削壁云霞动,飞檐象纬游。 ?高寒月坠,磬断夕阳收。 麓胜前飞鹤,山深近伏牛。 象王迎法驾,龙伯护灵湫。 芥吐须弥色,莲垂阿耨流。 旃檀长照夜,祗树不惊秋。 大士居岩际,高僧坐石头。 机深频掣棒,偈苦欲沈舟。 溪岸闻三乘,云门见四愁。 谩论生老病,千劫尽浮沤。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结夏:佛教术语,指夏季三个月的安居期,僧人不出外,专心修行。
  • 西山:地名,可能指北京西山,也可能是泛指西方的山。
  • 诸佛刹:诸佛的寺庙。
  • 初盛体:指初唐和盛唐时期的诗体风格。
  • 排律:律诗的一种,通常为五言或七言,每首诗有固定的字数和韵脚。
  • 杖锡:僧人用的锡杖。
  • 炎汉:指汉朝,这里可能指汉朝时期佛教的传入。
  • 大唐修:指唐朝时期对佛教寺庙的修建。
  • 精舍:僧人修行的场所。
  • 梵楼:佛教寺庙中的楼阁。
  • 七灯:可能指寺庙中的七盏灯,象征佛教的七种智慧。
  • 舍利:佛教中指佛陀或高僧的遗骨。
  • 兜罗:一种细软的棉布,这里可能指佛像的袈裟。
  • 阎浮:佛教中的一个世界,这里指中国。
  • 赡部:佛教中的一个世界,这里指南部地区。
  • 削壁:陡峭的岩壁。
  • 飞檐:建筑物上向外挑出的檐口。
  • ?:古同“旃”,这里指旌旗。
  • :佛教中的一种打击乐器,用于诵经或法事。
  • 伏牛:山名,这里可能指隐藏在深山中的牛。
  • 象王:佛教中的神兽,象征力量和智慧。
  • 龙伯:传说中的巨人,这里可能指守护灵泉的神灵。
  • 赡部:佛教中的一个世界,这里指南部地区。
  • 芥吐:佛教中比喻极小的东西能包含极大的事物。
  • 须弥:佛教中的神山,象征世界的中心。
  • 阿耨:佛教中的河流,象征清净。
  • 旃檀:一种香木,这里指香烟。
  • 祗树:佛教中的圣树,象征佛陀的教法。
  • 机深:指禅机深奥。
  • 掣棒:禅宗中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突然的动作来启发学生。
  • :佛教中的诗句,通常用于表达佛教教义。
  • 沈舟:比喻深奥难懂。
  • 三乘:佛教中的三种修行方法。
  • 云门:佛教中的一个宗派。
  • 四愁:佛教中的四种烦恼。
  • 浮沤:佛教中比喻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翻译

半山腰上金银闪烁,天空中僧人的锡杖停留。 汉朝时期开辟的门庭,唐朝时期修建的栋宇。 一条水流环绕着精舍,千座山峰耸立着梵楼。 站在高处双槛敞开,远望七盏灯火幽深。 舍利子闪耀着神光,佛像的袈裟柔软如兜罗。 阎浮世界穷尽了上国,赡部世界遍布南州。 削壁上云霞流动,飞檐下星象游走。 高悬的旌旗迎接寒月坠落,断续的磬声伴随着夕阳收束。 山麓上鹤鸟前飞,深山中近伏着牛。 象王迎接法驾,龙伯守护灵泉。 芥子中吐出须弥山的色彩,莲花垂下阿耨河的流水。 旃檀香烟长久照耀夜晚,祗树不受秋天的惊扰。 大士居住在岩际,高僧坐在石头上。 禅机深奥频繁掣棒,偈语苦涩如同沉舟。 溪岸上听闻三乘教法,云门中见到四愁烦恼。 不要空谈生老病死,千劫尽是浮沤无常。

赏析

这首作品以初盛唐的诗体风格,描绘了西山诸佛刹的景象,通过对佛教元素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佛教文化的深邃与庄严。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佛教术语和象征,如舍利、兜罗、阎浮、赡部等,构建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佛教世界。同时,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如山水、云霞、月色等,与佛教元素相结合,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对佛教文化的敬仰和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感悟。

胡应麟

明金华府兰溪人,字元瑞,号少室山人,更号石羊生。万历间举人,久不第。筑室山中,购书四万余卷,记诵淹博,多所撰著。曾携诗谒王世贞,为世贞激赏。有《少室山房类稿》、《少室山房笔丛》、《诗薮》。 ► 403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