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夏西山诸佛刹效初盛体为排律十首

玉镜悬高座,金轮压大荒。 国疑游净乐,山似踏清凉。 殿吐祥云色,窗含慧日光。 虹霓行画壁,牛女宿雕梁。 一钵携千界,孤灯现十方。 袈裟晨灿烂,?盖暮飞扬。 夹户杉松丽,捎檐桂柏香。 灵花芬别院,苦竹翳回廊。 马为驮经白,龙因听法苍。 足三禽是使,牙六象称王。 那叱狞牙动,修罗恚目张。 腰疑天女细,爪忆梵流长。 几夜眠风穴,经年事石霜。 昙摩聊示寂,普化旧徉狂。 浩瀚游秦论,圆通入洛章。 津梁如可涉,拂袖上慈航。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结夏:佛教术语,指僧人在夏季进行的修行活动。
  • 西山:指北京西山,古时多有佛寺。
  • 效初盛体:模仿初唐和盛唐时期的诗体。
  • 排律:一种诗歌形式,通常指五言或七言的律诗。
  • 玉镜:比喻明亮的佛像或佛光。
  • 金轮:佛教中象征佛法的轮宝。
  • 大荒:广大的荒野,这里指广阔的世界。
  • 净乐:佛教中的极乐世界。
  • 踏清凉:比喻修行的心境清凉。
  • 祥云:象征吉祥的云。
  • 慧日:比喻佛的智慧如日光普照。
  • 虹霓:彩虹,这里形容壁画色彩斑斓。
  • 牛女:牛郎织女,这里指寺庙中的雕梁画栋。
  • 一钵携千界:比喻僧人一钵之中包含整个世界。
  • 孤灯现十方:孤灯照亮四面八方,比喻佛法普照。
  • 袈裟:僧人穿的法衣。
  • ?盖:佛教中的一种伞盖,象征保护。
  • 捎檐:檐口。
  • 灵花:神奇的花,比喻佛法的奇妙。
  • 苦竹:竹的一种,这里指寺庙中的竹林。
  • 翳回廊:遮蔽回廊。
  • 马为驮经白:马因驮经而显得神圣。
  • 龙因听法苍:龙因听佛法而显得庄严。
  • 足三禽是使:脚下的三禽成为使者。
  • 牙六象称王:六牙白象是佛教中的圣物,象征尊贵。
  • 那叱:佛教中的护法神。
  • 修罗:佛教中的恶神。
  • 天女:佛教中的仙女。
  • 梵流:佛教中的梵音,指佛法的传播。
  • 风穴:指修行中的苦行。
  • 石霜:比喻修行的艰辛。
  • 昙摩:佛教中的高僧。
  • 普化:普遍教化。
  • 秦论:指佛教在秦地的传播。
  • 洛章:指佛教在洛阳的传播。
  • 津梁:比喻佛法是渡人的桥梁。
  • 慈航:比喻佛法是引导众生到达彼岸的船。

翻译

玉镜高悬于佛座之上,金轮压在广阔的世界。 国家仿佛游历于净乐世界,山川如同踏足清凉之地。 殿堂中祥云飘散,窗户透出智慧之光。 彩虹般的壁画行走,牛郎织女宿于雕梁之上。 一钵之中携带千界,孤灯照亮十方。 晨光中袈裟灿烂,暮色中?盖飞扬。 夹户的杉松华丽,捎檐的桂柏香气四溢。 灵花在别院散发芬芳,苦竹遮蔽回廊。 马因驮经而显得神圣,龙因听法而显得庄严。 足下的三禽成为使者,六牙白象称王。 那叱狞牙动,修罗怒目张。 腰身细如天女,爪子回忆梵音的长远。 几夜在风穴中安眠,经年事于石霜之上。 昙摩示寂,普化旧时狂态。 浩瀚的秦论游走,圆通的洛章入内。 若可涉过津梁,便拂袖登上慈航。

赏析

这首作品以华丽的辞藻和丰富的佛教意象,描绘了西山佛刹的庄严与神秘。诗中运用了大量的佛教术语和神话元素,如“玉镜”、“金轮”、“净乐”、“祥云”等,展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崇高敬仰。通过对佛刹景象的细腻刻画,诗人表达了对佛法智慧的向往和对修行生活的赞美。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体现了明代诗人对佛教文化的独特感悟和艺术表现。

胡应麟

明金华府兰溪人,字元瑞,号少室山人,更号石羊生。万历间举人,久不第。筑室山中,购书四万余卷,记诵淹博,多所撰著。曾携诗谒王世贞,为世贞激赏。有《少室山房类稿》、《少室山房笔丛》、《诗薮》。 ► 403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