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貔貅(pí xiū):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常用来比喻勇猛的军队。
- 阵堂堂:形容军容整齐,威武雄壮。
- 朔方:古代指北方。
- 鼓鼙(gǔ pí):古代军中常用的乐器,用以激励士气。
- 碣石:地名,在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北,古代军事要地。
- 亭障:古代边塞的防御工事。
- 河隍:指黄河及其支流。
- 充国:指汉代名将霍去病,因其曾任充国将军,故称。
- 借箸前筹:比喻出谋划策。
- 子房:汉代张良的字,以智谋著称。
- 部落:指边疆的少数民族聚居地。
- 遁遐荒:逃往边远荒凉之地。
翻译
十万勇猛的军队威武雄壮,自古以来北方的安危都与之紧密相连。 东方的战鼓声连绵不绝,直达碣石,西边的防御工事沿着黄河支流延伸。 分派兵力长期驻守,劳苦功高如霍去病,出谋划策则依赖如张良般的智者。 听说暂时留住了各部落,但如今他们已拔营逃往遥远的荒野。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明朝时期北方边疆的军事景象,通过对比东方的战鼓声和西边的防御工事,展现了边疆的紧张局势。诗中提到的“貔貅十万”和“阵堂堂”形象地描绘了军队的威武,而“借箸前筹赖子房”则体现了对智谋的依赖。最后,诗人通过“拔营今已遁遐荒”表达了对边疆部落动态的关注,反映了当时边疆政策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既展现了边疆的军事风貌,也透露出诗人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