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唐太史应德陈桥庄二首

· 尹台
几岁风尘海甸昏,如公那得独衡门。 焚鱼学士迹空秘,衣白山人礼自尊。 桂树攀援聊赋隐,桃花开落竟忘言。 英雄出处元无定,不见南阳与渭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yè):拜访。
  • 唐太史:指唐代的太史,这里可能指唐代的某位著名史官或学者。
  • 应德:人名,可能是唐太史的字或号。
  • 陈桥庄: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 风尘:比喻世俗的纷扰和劳碌。
  • 海甸:海边的地方,这里可能指边远或动荡的地方。
  • 衡门:指简陋的住所,也比喻隐居。
  • 焚鱼: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隐士行为,比喻隐居不仕。
  • 衣白:指穿着朴素,比喻清贫或隐居。
  • 山人:隐士的别称。
  • 桂树:常用来比喻隐士的高洁。
  • 桃花:常用来象征隐逸生活的美好。
  • 南阳:地名,指诸葛亮隐居的地方。
  • 渭村:地名,指姜子牙隐居的地方。

翻译

多年来,边远之地风尘仆仆,动荡不安,像您这样的人怎能独自隐居在简陋的衡门之中呢?焚鱼学士的足迹虽然隐秘,但穿着朴素的山人却以礼自重,自尊自爱。攀援桂树,以此隐喻自己的隐居生活,而桃花开落,却让人忘记了言语,沉浸在隐逸的美好中。英雄的出处原本就没有固定的模式,看看南阳的诸葛亮和渭村的姜子牙就知道了。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唐太史应德隐居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隐士高洁品格的赞美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运用了“焚鱼”、“衣白”、“桂树”、“桃花”等意象,巧妙地隐喻了隐士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结尾通过提及南阳诸葛亮和渭村姜子牙,强调了英雄出处的不确定性,暗示了无论身处何地,只要有高尚的品格和远大的志向,都能成为人们敬仰的英雄。

尹台

明吉安府永新人,字崇基,号洞山先生。嘉靖十四年进士。授编修。迁国子司业,所奖拔多为名士。旋还任修撰,专理诰敕。忤仇鸾,几得罪,会鸾先被杀,乃已。严嵩欲结为姻好,拒之,遂有怨。出为南京祭酒,将行,劝嵩勿害杨继盛。历官为南京礼部尚书。留意理学,其学不傍门户,能密自体验。有《洞农堂集》。 ► 5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