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材上人遐观楼

· 贝琼
上方台殿酒波涛,万里无云见羽毛。 沧海一杯流地底,雪山千仞小秋毫。 天边作客登临倦,夜半惊人笑语高。 犹有秦川公子笔,为君题赋擅风骚。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上方:指高处,这里指遐观楼的高层。
  • 酒波涛:形容楼上远望,海面波涛起伏,如同酒波。
  • 见羽毛:形容视野极远,连细微的羽毛都能看见。
  • 沧海一杯:比喻海洋虽大,但从高处看去,就像一杯水。
  • 雪山千仞:形容远处的雪山高耸入云,千仞指极高的山峰。
  • 小秋毫:比喻极细小的事物,这里形容从高处看,雪山显得很小。
  • 天边作客:形容诗人如同在天边作客,意指登高远望,心旷神怡。
  • 登临倦:指登高远望后的疲倦感。
  • 夜半惊人笑语高:形容夜半时分,楼上的人们笑语喧哗,声音高亢,令人惊讶。
  • 秦川公子:指秦地的才子,这里可能是指诗人自己或其他有才华的人。
  • 题赋:指题诗作赋。
  • 擅风骚:擅长文学创作,风骚指文学才华。

翻译

站在高楼的顶层,远望海面波涛如同酒波起伏,万里无云,连细微的羽毛也能清晰看见。海洋虽大,但从这里看去,就像一杯水;远处的雪山高耸,但从高处看,却显得微不足道。我如同在天边作客,登高远望后感到一丝疲倦,夜半时分,楼上人们的笑语喧哗,声音高亢,令人惊讶。还有秦地的才子,用笔为我题诗作赋,展现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站在高楼的顶层,远望海天一色的壮阔景象,通过对比沧海与一杯、雪山与秋毫,展现了从高处俯瞰的视角带来的震撼感受。诗中“天边作客”一句,表达了诗人登高远望时的超然心境。夜半的笑语则增添了诗中的生活气息。结尾提到秦川公子的题赋,既是对友人才华的赞赏,也体现了诗人对文学艺术的热爱与推崇。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贝琼

元末明初浙江崇德人,字廷琚,一名阙,字廷臣。元末领乡荐,年已四十八。战乱隐居,张士诚屡辟不就。洪武初聘修元史,六年除国子助教,与张美和、聂铉并称“成均三助”。九年改官中都国子监,教勋臣子弟。十一年致仕。有《清江文集》。 ► 588篇诗文

贝琼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