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三首

吟诗爱千章,靡益于世道。 是则徒尔为,虽多胡足宝。 譬入东风林,炫目多花草。 容媚可人怡,饥至莫余饱。 曷若事西畴,省彼粱与稻。 实为卒岁凭,永焉天命保。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靡益:无益。
  • 是则:这样。
  • 胡足宝:何足珍贵。
  • :比如。
  • 炫目:耀眼。
  • 容媚:外表美丽。
  • 曷若:何如。
  • 西畴:西边的田地。
  • 省彼:察看那些。
  • 粱与稻:粮食作物。
  • 实为:实际上是。
  • 卒岁:终年,整年。
  • 天命保:天命所保佑。

翻译

我吟咏千章诗篇,却无益于世道。 这样虽多,又有何珍贵? 譬如走进东风吹拂的林中,眼前尽是耀眼的花草。 它们外表美丽,能取悦人心,但饥饿时却不能饱腹。 何不转而耕作西边的田地,察看那些粮食作物。 这些粮食才是终年生活的依靠,永远得到天命的保佑。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诗歌创作与实际生活关系的深刻思考。诗人认为,尽管诗歌创作丰富,但如果不能对社会产生实际益处,那么这些创作就失去了其真正的价值。诗人通过比喻,将诗歌比作东风林中的花草,虽然美丽却不能解决实际的温饱问题。相反,耕作田地、种植粮食才是人们生活的根本,是天命所保佑的。这体现了诗人对实用主义的推崇,以及对诗歌创作应有益于社会的期望。

周是修

明江西泰和人,名德,以字行。少孤力学,洪武末举明经,为霍丘县学训导,建文间为衡王府纪善,留京师,预翰林纂修。好荐士,屡陈国家大计。燕兵入京城,自经于应天府学尊经阁。尝辑古今忠节事为《观感录》。 ► 1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