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逃行

· 贝琼
北风破肉胡兵利,汉将驱人死胡地。丈夫四出妇女号,长安十日城门闭。 夜入南山忍冲虎,尚胜迢迢随捕虏。城中有地尽蓬蒿,城下何人种禾黍。 夜闻《董逃》四面歌,却思乡土泪滂沱。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董逃行:古代乐府诗题,多描写战乱、逃亡的情景。
  • 胡兵:指北方的非汉族军队。
  • 汉将:指汉族的将领。
  • 长安:古代中国的首都,今西安。
  • 南山:指长安城南的山脉。
  • 迢迢:遥远的样子。
  • 捕虏:捕捉俘虏。
  • 蓬蒿:杂草。
  • 禾黍:庄稼。
  • 《董逃》:此处指描写逃亡的歌曲。
  • 滂沱:形容泪流满面。

翻译

北风刺骨,胡人的军队趁机肆虐,汉族将领驱赶百姓赴死胡地。男人们四处逃散,妇女们悲号,长安城门紧闭十日。 夜晚冒险进入南山,宁愿面对猛虎,也胜过遥远地跟随捕虏。城内到处是荒芜的杂草,城外谁在耕种庄稼。 夜晚四面响起《董逃》的歌声,让人想起故乡,泪水如雨下。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战乱时期人民的苦难和无奈。通过对比北风中胡兵的凶猛与汉将的无情,以及城内外的荒凉景象,深刻反映了战争给普通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诗中“夜入南山忍冲虎,尚胜迢迢随捕虏”一句,既表现了人们的求生欲望,也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最后,《董逃》的歌声和泪水的描写,更是触动人心,表达了人们对和平与家园的深切渴望。

贝琼

元末明初浙江崇德人,字廷琚,一名阙,字廷臣。元末领乡荐,年已四十八。战乱隐居,张士诚屡辟不就。洪武初聘修元史,六年除国子助教,与张美和、聂铉并称“成均三助”。九年改官中都国子监,教勋臣子弟。十一年致仕。有《清江文集》。 ► 58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