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

· 贝琼
采玉于阗河,问君勃律何。时过采珠鲛人室,问君百粤何时出。 珠玉岁久同为尘,君胡重利不重身。海有波,缺我楫,山有石,摧我轮。 行路难,出门即羊肠,何况万里道。管叔危周公,匡人仇鲁叟。 尊有酒,盘有壶,鼓坎坎,歌乌乌。海不可涉,山不可徒。 路旁之人,爱尔玉与珠。行路难,我以为父,安知非虎。 我以为兄,安知非狼。仰天悲歌,泣下沾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于阗河:位于今新疆和田地区的一条河流,古时以产玉闻名。
  • 勃律:古代西域国名,位于今新疆西部。
  • 鲛人:传说中生活在水中的神秘生物,能产珍珠。
  • 百粤:古代对岭南地区的泛称,包括今广东、广西一带。
  • 管叔:周武王的弟弟,因叛乱被周公所杀。
  • 匡人:指孔子周游列国时在匡地遭到围困的事件。
  • 鲁叟:指孔子,因其为鲁国人。

翻译

在明代的贝琼所作的《行路难》中,诗人以采玉于阗河为引,询问勃律的情况。又提到时过境迁,采珠的鲛人室已不复存在,询问百粤之地何时再现辉煌。珠玉虽美,终将化为尘土,诗人感叹人们为何重利轻身。海有波涛,山有险石,行路艰难,出门便是曲折小径,何况是万里长途。历史上的管叔危及周公,匡人仇视鲁叟,都是险恶的象征。诗人举杯饮酒,击鼓唱歌,表达对不可逾越的海与山的无奈。路旁的人,只看重你的玉与珠。行路难,我以为父,怎知他非虎;我以为兄,怎知他非狼。仰天悲歌,泪水沾湿了衣裳。

赏析

这首诗以行路难为主题,通过采玉、采珠的意象,反映了人生的艰难与险恶。诗中运用了丰富的历史典故,如管叔、匡人、鲁叟等,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哲理深度。诗人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海有波,山有石),以及对人际关系的隐喻(我以为父,安知非虎;我以为兄,安知非狼),深刻表达了人生路途的坎坷与不易。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古诗。

贝琼

元末明初浙江崇德人,字廷琚,一名阙,字廷臣。元末领乡荐,年已四十八。战乱隐居,张士诚屡辟不就。洪武初聘修元史,六年除国子助教,与张美和、聂铉并称“成均三助”。九年改官中都国子监,教勋臣子弟。十一年致仕。有《清江文集》。 ► 58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