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上方寺晚登钟楼

东北丛林冠此都,地分清寂聚僧徒。 青天宝塔还今古,赤日珠光乍有无。 草径鹭乾时独立,松林鹤并晚相呼。 登楼更见河流急,叹世因悲马负图。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上方寺:位于北京市房山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
  • 丛林:指茂密的树林,也用来比喻佛教的寺院。
  • :此处意为“居于首位”。
  • 清寂:清净而寂静。
  • 宝塔:指寺庙中的塔,常用来存放佛舍利。
  • 今古:古今,指时间的流转。
  • 珠光:比喻佛光或宝塔的光辉。
  • 乍有无:忽隐忽现,形容光线的变化。
  • 草径:草丛中的小路。
  • 鹭乾:鹭鸟站立的样子。
  • 鹤并:鹤鸟并立。
  • 马负图:传说中伏羲氏所见的神马背上的图,象征着天命和启示。

翻译

东北的丛林是这座城市中最茂盛的,这里清净而寂静,聚集了许多僧侣。青天下的宝塔见证了古今的变迁,阳光下的珠光忽隐忽现。草丛中的小路上,鹭鸟时而独立,松林里的鹤鸟在傍晚时分相互呼唤。登上楼台,更能看到急流的河水,感叹世事的变迁,不禁悲从中来,想到了传说中马背上的图画。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上方寺晚登钟楼的所见所感。诗中,“东北丛林”与“地分清寂”描绘了寺庙的幽静环境,而“青天宝塔”与“赤日珠光”则通过对比古今和光影的变化,表达了时间的流转和佛教的永恒。后两句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如“草径鹭乾”和“松林鹤并”,展现了寺庙的宁静与生机。结尾的“登楼更见河流急,叹世因悲马负图”则抒发了作者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和对天命的思考。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佛教和世事的深刻理解。

李梦阳

李梦阳

明陕西庆阳人,徙居开封,字献吉,自号空同子。生于成化八年十二月中。弘治六年进士,授户部主事。武宗时,为尚书韩文草奏疏,弹劾宦官刘瑾等,下狱免归。瑾诛,起为江西提学副使,倚恃气节,陵轹台长,夺职。家居二十年而卒。尝谓汉后无文,唐后无诗,以复古为己任。与何景明、徐祯卿、边贡、朱应登、顾璘、陈沂、郑善夫、康海、王九思号十才子。又与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号七才子,是为前七子。梦阳己作,诗宗杜甫,颇狂放可喜,文则诘屈警牙,殊少精彩,时人则视为宗匠。有《空同子集》、《弘德集》。 ► 218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