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豸诗巴蛇三首其一

· 元稹
越岭南滨海,武都西隐戎。 雄黄假名石,鷣鸟远难笼。 讵有隳肠计,应无破脑功。 巴山昼昏黑,妖雾毒濛濛。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虫豸(chóng zhì):昆虫的古称。
  • 巴蛇:传说中的一种大蛇,这里指巴地的蛇。
  • 越岭南滨海:越过山岭,到达南方靠近海的地方。
  • 武都:古代地名,今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
  • 隐戎:隐藏的戎族,古代中国西部的一个民族。
  • 雄黄:一种矿物,主要成分是硫化砷,有毒,古人常用作药材或颜料。
  • 假名石:指雄黄石,因其颜色鲜艳,古人误以为是宝石。
  • 鷣鸟(yín niǎo):传说中的一种鸟,难以捕捉。
  • 讵有(jù yǒu):岂有,哪里有。
  • 隳肠计(huī cháng jì):破坏肠道的计谋,这里指蛇的毒性。
  • 破脑功:指蛇的攻击能破坏人的头颅。
  • 妖雾:指有毒的雾气,比喻恶劣的环境或邪恶的力量。

翻译

穿越山岭,南至滨海之地,西至武都,隐藏着戎族。 那雄黄石,虽美却有毒,鷣鸟虽远,难以捕捉。 哪里有破坏肠道的计谋,应该没有破坏头颅的功力。 巴山的白昼昏暗无光,妖雾弥漫,毒气重重。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巴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传说中的危险生物。通过“雄黄假名石”和“鷣鸟远难笼”的比喻,诗人表达了对于自然界中美丽与危险并存的深刻认识。诗中的“巴山昼昏黑,妖雾毒濛濛”不仅描绘了地理环境的险恶,也隐喻了社会现实的黑暗和混乱。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刻观察和独到见解。

元稹

元稹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 89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