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豸诗巴蛇三首其一

· 元稹
蟆子微于蚋,朝繁夜则无。 毫端生羽翼,针喙噆肌肤。 暗毒应难免,羸形日渐枯。 将身远相就,不敢恨非辜。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虫豸(zhì):昆虫。
  • 蟆子:一种小型的蚊子。
  • (ruì):一种小飞虫,类似蚊子。
  • 毫端:细毛的末端。
  • 针喙(huì):像针一样的嘴。
  • (zǎn):叮咬。
  • 暗毒:隐秘的毒害。
  • 羸形(léi xíng):瘦弱的身形。
  • 相就:接近,靠近。
  • 非辜:无辜。

翻译

蟆子比蚋还要微小,白天繁多而夜晚则不见。 它们的细毛末端生出羽翼,针一样的嘴叮咬着肌肤。 隐秘的毒害应该是难以避免的,瘦弱的身形日渐枯萎。 它们将身体靠近,我们不敢怨恨它们的无辜。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蟆子这种微小昆虫的描写,展现了它们对人类的隐秘危害。诗中,“毫端生羽翼,针喙噆肌肤”形象地描绘了蟆子的形态和叮咬行为,而“暗毒应难免,羸形日渐枯”则表达了它们带来的无形伤害。最后两句“将身远相就,不敢恨非辜”则反映了人们对这种微小生物的无奈和宽容态度,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界微小生命的深刻观察和人文关怀。

元稹

元稹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 89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