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廿四气诗霜降九月中

· 元稹
风卷清云尽,空天万里霜。 野豺先祭月,仙菊遇重阳。 秋色悲疏木,鸿鸣忆故乡。 谁知一樽酒,能使百秋亡。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廿四气诗:指描写二十四节气的诗。
  • 霜降:二十四节气之一,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标志着天气渐冷,开始降霜。
  • 空天:空旷的天空。
  • 祭月:古代习俗,在月圆之夜举行祭祀活动。
  • 仙菊:指菊花,常被视为高洁、长寿的象征。
  • 重阳:即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有登高、赏菊等习俗。
  • 疏木:稀疏的树木。
  • 鸿鸣:大雁的叫声。
  • 樽酒:古代盛酒的器具,这里指酒。
  • 百秋:指漫长的岁月。

翻译

风卷走了清云,天空万里被霜覆盖。 野外的豺狼在月圆之夜举行祭月仪式,仙菊恰逢重阳节盛开。 秋天的景色让人感到悲伤,因为树木变得稀疏,大雁的叫声让人怀念故乡。 谁能知道一杯酒,就能让漫长的岁月消逝。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霜降时节的自然景象和人们的情感。通过“风卷清云尽,空天万里霜”展现了秋天的辽阔与寒冷,而“野豺先祭月,仙菊遇重阳”则巧妙地融入了节气和民俗元素。后两句“秋色悲疏木,鸿鸣忆故乡”表达了深秋的萧瑟和对故乡的思念。结尾的“谁知一樽酒,能使百秋亡”则带有哲理意味,暗示了酒能消愁,让人忘却岁月的流逝。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元稹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元稹

元稹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 89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