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廿四气诗寒露九月节

· 元稹
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 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 化蛤悲群鸟,收田畏早霜。 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苍苍。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寒露(hán lù):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秋季的深入,天气开始变冷,露水凝结成霜。
  • 菊渐黄:菊花逐渐变黄,是秋季的典型景象。
  • 风扫叶:秋风扫落叶,形容秋天的萧瑟景象。
  • 雁随阳:大雁随着太阳的移动而南迁,是秋季的常见现象。
  • 化蛤:指鸟类因寒冷而减少活动,有的甚至死亡,比喻为“化蛤”。
  • 收田畏早霜:农民担心早霜影响农作物的收获。
  • 松柏志:松柏四季常青,象征坚韧不拔的意志。
  • 冬夏色苍苍:无论冬夏,松柏的颜色都是深绿的,形容其常青不衰。

翻译

寒露节气到来,惊讶地发现秋天已经深了,早晨看菊花渐渐变黄。 千家万户的风吹扫着落叶,万里长空的大雁随着太阳南迁。 鸟儿因寒冷而减少活动,甚至有的死亡,农民担心早霜影响收获。 由此可知松柏的坚韧意志,无论是冬天还是夏天,它们的颜色都是深绿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寒露时节的自然景象和人们的感受。通过“菊渐黄”、“风扫叶”、“雁随阳”等生动描绘,传达了秋天的萧瑟和季节的变迁。诗中“化蛤悲群鸟,收田畏早霜”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变化的敏感和对生活的忧虑。结尾以松柏四季常青的形象,赞美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寄托了诗人对坚强意志的崇敬。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生命的深刻感悟。

元稹

元稹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 89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