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行

· 王建
凉州四边沙皓皓,汉家无人开旧道。 边头州县尽胡兵,将军别筑防秋城。 万里人家皆已没,年年旌节发西京。 多来中国收妇女,一半生男为汉语。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 驱羊亦著锦为衣,为惜毡裘防斗时。 养蚕缫茧成匹帛,那堪绕帐作旌旗。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拼音

所属合集

#凉州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沙皓皓(shā hào hào):形容沙漠广阔无垠的样子。
  • 汉家:指汉族或汉朝。
  • 旧道:古代的交通路线。
  • 边头:边疆地区。
  • 胡兵:指外族的军队。
  • 防秋城:为了防御秋季可能的战争而建的城池。
  • 旌节:古代使者所持的节杖,代表皇帝的权威。
  • 西京:指长安,唐朝的都城。
  • 蕃人:指外族人。
  • 禾黍:指农作物,如稻谷和黍子。
  • 毡裘:用羊毛制成的衣物,这里指外族的传统服饰。
  • 缫茧(sāo jiǎn):将蚕茧浸泡在热水中,抽出丝线。
  • 匹帛:成匹的丝绸。
  • 角角:形容山鸡的叫声。
  • 胡乐:外族的音乐。

翻译

凉州四周的沙漠广阔无垠,汉朝已无人开辟旧时的道路。 边疆的州县都被外族军队占据,将军们为了防御秋季的战争而另建城池。 万里之内的人家都已消失,每年都有使者从西京长安出发。 外族人多次来中国掠夺妇女,一半的混血儿长大后说汉语。 外族人过去不耕种,现在他们学习种植农作物。 他们驱赶羊群也穿着锦衣,为了珍惜毡裘,以防战斗时受损。 养蚕抽丝制成成匹的丝绸,怎能用来绕帐做成旌旗。 城头的山鸡发出角角叫声,洛阳的每家每户都在学习外族的音乐。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唐朝时期凉州边疆的景象,反映了汉族与外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冲突。诗中,“沙皓皓”形象地描绘了凉州的地理特征,而“汉家无人开旧道”则暗示了汉族势力的衰退。随着“胡兵”占据边疆,汉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受到了冲击。诗中提到的“一半生男为汉语”和“蕃人”学习耕种,展示了文化的融合与变迁。最后,洛阳家家学胡乐,反映了外族文化对汉族社会的深远影响。整首诗通过对比和细节描写,深刻地反映了时代背景下的民族关系和文化交流。

王建

王建

王建(生卒年不详),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约64岁为光州刺史。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其诗题材广泛,生活气息浓厚,思想深刻。善于选择有典型意义的人、事和环境加以艺术概括,集中而形象地反映现实,揭露矛盾。多用比兴、白描、对比等手法,常在结尾以重笔突出主题。体裁多为七言歌行,篇幅短小。语言通俗凝练,富有民歌谣谚色彩。 ► 51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