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澈上人何山寺七贤石诗

· 皎然
七石配七贤,隐僧山上移。 石性殊磊落,君子又高奇。 跂禅服宜坏,坐客冠可隳。 夜倚月树影,昼倾风竹枝。 集质患追琢,表顽用磷缁。 佚火玉亦害,块然长在兹。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跂禅(qí chán):跂,踮起脚后跟。跂禅,指踮脚站立的禅定姿态。
  • (huī):毁坏,破坏。
  • 磷缁(lín zī):磷,磨损;缁,黑色。磷缁,指磨损变黑,比喻经受磨难或污染。
  • 佚火(yì huǒ):佚,放纵;火,指热情或欲望。佚火,指放纵的欲望。

翻译

七块石头与七位贤人相配,隐居的僧人从山上迁移而来。 石头的性质独特而磊落,君子则更加高洁奇特。 踮脚站立的禅定姿态应该被破坏,坐着的客人所戴的帽子也可以被毁坏。 夜晚依靠着月光下的树影,白天则倾倒在风中的竹枝上。 聚集的本质令人担忧被雕琢,表面顽固则需要磨损变黑。 放纵的欲望对玉石也有害,但它们仍然长久地存在于此。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七石与七贤的相配,以及隐僧的迁移,表达了对于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的向往。诗中“石性殊磊落,君子又高奇”一句,既赞美了石头的磊落品质,又暗喻了君子的高洁品格。后文通过“跂禅服宜坏,坐客冠可隳”等句,展现了对于世俗束缚的超越与解脱。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于自然与人文的深刻洞察与独特感悟。

皎然

皎然

皎然,生卒年不详,湖州人,俗姓谢,字清昼,是中国山水诗创始人谢灵运的后代,是唐代最有名的诗僧、茶僧。南朝谢灵运十世孙。活动于大历、贞元年间,有诗名。他的《诗式》为当时诗格一类作品中较有价值的一部。其诗清丽闲淡,多为赠答送别、山水游赏之作。在《全唐诗》编其诗为815·821共7卷,他为后人留下了470首诗篇,在文学、佛学、茶学等许多方面有深厚造诣,堪称一代宗师。 ► 48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