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索桥
灌阳西接羌夷路,岷江湍急舟难渡。昔人以竹为索桥,风雨飘淋岂能固。
献王因之用意深,改造不惜千黄金。挽拖巨石出山麓,叠作厚址依江浔。
铁柱东西列相向,铁縆平施逾百丈。木板横铺若砥平,夷夏之人任来往。
我军千里戍松潘,长说岷江渡最难。自从铁索桥成后,馈运之人咸喜欢。
君不见驱石为桥桥岂成,掷杖为桥空有名。何如此桥坚且久,献王之功垂不朽。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灌阳:地名,今四川省灌县。
- 羌夷:古代对西部少数民族的称呼。
- 岷江:长江上游支流,流经四川。
- 湍急:水流急速。
- 舟难渡:船只难以通过。
- 索桥:用绳索或铁链架设的桥。
- 飘淋:风吹雨打。
- 岂能固:怎能稳固。
- 献王:指明朝献王朱椿,他在位时对灌阳铁索桥进行了改造。
- 挽拖:牵引,拖拉。
- 山麓:山脚。
- 江浔:江边。
- 铁縆:铁链。
- 逾:超过。
- 砥平:像磨刀石一样平坦。
- 夷夏:指少数民族和汉族。
- 戍松潘:驻守松潘,松潘位于四川省。
- 馈运:运输物资。
- 咸:都。
- 驱石为桥:传说中秦始皇驱石为桥的故事,但未成功。
- 掷杖为桥:传说中仙人掷杖化为桥的故事,但只是传说。
翻译
灌阳西边连接着通往羌夷的道路,岷江水流湍急,船只难以渡过。从前人们用竹子做成索桥,但在风雨中怎能稳固呢?献王因此深思熟虑,不惜花费千金进行改造。他让人从山脚下拖出巨石,堆叠成厚实的桥基,依傍在江边。铁柱东西相对排列,铁链平铺超过百丈。木板横铺,如同磨刀石一样平坦,使得少数民族和汉族的人们都能自由来往。我们的军队千里迢迢驻守松潘,常说岷江渡口最难通过。自从铁索桥建成后,运输物资的人们都感到欢喜。你难道没听说过驱石为桥的故事吗?那桥并未建成,掷杖为桥也只是空有其名。但这座铁索桥坚固而持久,献王的功绩将永垂不朽。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明朝献王朱椿改造灌阳铁索桥的壮举,通过对比旧有的竹索桥与新建的铁索桥,突出了铁索桥的坚固与便利。诗中,“挽拖巨石出山麓,叠作厚址依江浔”等句生动展现了建桥的艰辛与工程的宏大。结尾处通过对传说中桥的对比,强调了献王功绩的实际与不朽,表达了对献王智慧与贡献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