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人韵

· 郭奎
文星双璧一时除,驷马联镳进谏初。 天下争衡连上策,省中论治共封书。 日求岩穴遗贤少,云集衣冠尚席虚。 更有司徒掌邦教,汉家全盛复何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次人韵:依照他人的诗韵作诗。
  • 文星:指文学才子。
  • 双璧:比喻两位杰出的人才。
  • 一时除:一时之间被任命。
  • 驷马联镳:指四匹马并驾齐驱,比喻同僚或朋友一同前进。
  • 进谏初:初次进言劝谏。
  • 争衡:争胜负。
  • 连上策:接连提出高明的策略。
  • 省中:指中央政府。
  • 论治共封书:共同讨论治理国家的大计,并上书建议。
  • 岩穴遗贤:指隐居山林的贤人。
  • 尚席虚:指高位空缺,等待贤人。
  • 司徒:古代官职,掌管教育。
  • 邦教:国家的教育。
  • 汉家全盛:指汉朝的鼎盛时期。

翻译

两位文学才子同时被任命,如同四匹马并驾齐驱,初次一同进言劝谏。 天下争相提出高明的策略,中央政府中共同讨论治理国家的大计,并上书建议。 日日寻求隐居山林的贤人,但这些贤人仍然稀少,高位空缺等待着他们。 更有司徒掌管国家的教育,汉朝的鼎盛时期又将会如何呢?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描绘两位文学才子的任命和他们的政治活动,展现了当时朝廷对贤才的渴望和对国家治理的重视。诗中“文星双璧”和“驷马联镳”形象地表达了两位才子的杰出和他们的合作精神。后文提到“岩穴遗贤”和“尚席虚”,反映了社会对隐逸贤才的期待和官位的空缺,暗示了国家对人才的渴求。结尾提到“司徒掌邦教”和“汉家全盛”,表达了对国家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和对国家未来的展望。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对国家兴盛和人才选拔的深切关注。

郭奎

元明间庐州府巢县人,字子章。元末从余阙治经,阙屡称之。朱元璋起江淮,奎归之,从事幕府。朱文正为大督开府南昌,命奎参其军事。后文正未得封赏,态度失常,得罪太祖,奎连累坐诛。有《望云集》。 ► 22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