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学圃黄先生兼柬览德陈先生

· 陈琏
别来岁序几回更,南望乡关眼倍青。 洛社衣冠逾昔日,襄阳耆旧半晨星。 蓝溪派远连洙泗,览德名高学考亭。 何日承恩归故里,重趋讲席听谈经。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岁序:岁月的顺序,指时间的流逝。
  • 眼倍青:眼睛更加明亮,形容思念之情深。
  • 洛社:洛阳的文人聚集之地,此处泛指文人雅士的聚会。
  • 衣冠:古代士人的服饰,借指士人。
  • 襄阳耆旧:襄阳的旧友,耆旧指年高德劭的旧友。
  • 晨星:早晨的星星,比喻稀少。
  • 蓝溪:地名,此处可能指学者的故乡或学派的发源地。
  • 洙泗:古代两条河流,洙水和泗水,此处借指学问的源远流长。
  • 考亭:地名,宋代理学家朱熹的讲学之地,此处借指学问的高深。
  • 承恩:受到恩宠或赏识。
  • 讲席:讲学的座位,借指讲学。

翻译

分别以来,岁月已经更迭了几次,我南望故乡,眼中的思念之情更加浓烈。洛阳的文人雅士比往日更加多了,但襄阳的老朋友们却像晨星一样稀少。蓝溪的学派源远流长,与洙泗并列,而览德的学问名声高远,堪比考亭。不知何时能得到恩宠回到故乡,再次坐在讲席上聆听经书的讲解。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旧友的深切思念,以及对学问的向往和追求。诗中通过对岁月流逝、文人雅士的增多、旧友的稀少等对比,抒发了时光易逝、友情难寻的感慨。同时,通过对蓝溪学派和览德学问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学问的尊重和追求。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回到故乡、重拾学问生活的渴望,体现了对故乡和学问的深厚情感。

陈琏

明广东东莞人,字廷器,别号琴轩。洪武二十三年举人,入国子监。选为桂林教授。严条约,以身作则。永乐间历许州、扬州知府,升四川按察使,豪吏奸胥,悉加严惩。宣德初为南京国子祭酒。正统初任南京礼部侍郎。致仕。在乡逢黄萧养起义,建镇压制御之策。博通经史,以文学知名于时,文词典重,著作最多,词翰清雅。有《罗浮志》、《琴轩集》、《归田稿》等。 ► 100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