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容珽

翳翳峰顶木,袅袅峡中溪。 下有飞古寺,上有哀?啼。 我昔经过日,登临上扶藜。 中流日黯黯,两岸风凄凄。 远行会离索,四顾仍低迷。 羡子意气豪,别我无一悽。 行行至斯峡,为我试留题。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翳翳(yì yì):形容树木茂密,遮蔽视线。
  • 袅袅(niǎo niǎo):形容溪水轻柔流动的样子。
  • 哀?啼(āi yuán tí):悲哀的猿猴叫声。
  • 扶藜(fú lí):拄着藜杖,指行走。
  • 黯黯(àn àn):昏暗无光。
  • 凄凄(qī qī):形容风声凄凉。
  • 离索(lí suǒ):离别,孤独。
  • 低迷(dī mí):情绪低落,迷茫。
  • (qī):悲伤。

翻译

山峰上的树木茂密遮天,峡谷中的溪水轻柔流淌。 下方是古老的寺庙,上方则是悲哀的猿猴啼叫。 我曾经过这里,登上山顶,拄着藜杖行走。 在峡谷中,太阳昏暗无光,两岸风声凄凉。 远行的人会感到孤独,四处观望仍感到迷茫。 羡慕你的意气风发,与我分别时毫无悲伤。 你即将行至这个峡谷,请为我留下诗篇。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峡深处的景象,通过“翳翳”、“袅袅”等词语生动地表现了自然环境的幽静与凄美。诗中“哀?啼”、“黯黯”、“凄凄”等词语加深了诗的哀愁氛围,表达了诗人对离别和远行的感慨。同时,诗人对“子”(容珽)的羡慕之情,也透露出对友人豪迈性格的赞赏。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友情的深刻感悟。

陈献章

明广东新会人,字公甫,号石斋,晚号石翁,居白沙里,学者称白沙先生。正统十二年,两赴礼部不第。从吴与弼讲理学,居半年而归。筑阳春台,读书静坐,数年不出户。入京至国子监,祭酒邢让惊为真儒复出。成化十九年授翰林检讨,乞终养归。其学以静为主,教学者端坐澄心,于静中养出端倪。兰溪姜麟称之为“活孟子”。又工书画,山居偶乏笔,束茅代之,遂自成一家,时呼为茅笔字。画多墨梅。有《白沙诗教解》、《白沙集》。 ► 21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