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杨龟山此日不再得韵

能饥谋艺稷,冒寒思植桑。 少年负奇气,万丈磨青苍。 梦寐见古人,慨然悲流光。 吾道有宗主,千秋朱紫阳。 说敬不离口,示我入德方。 义利分两途,析之极毫芒。 圣学信匪难,要在用心臧。 善端日培养,庶免物欲戕。 道德乃膏腴,文辞固秕糠。 俯仰天地间,此身何昂藏。 胡能追轶驾,但能漱馀芳。 持此木钻柔,其如磐石刚。 中夜揽衣起,沉吟独徬徨。 圣途万里馀,发短心苦长。 及此岁未暮,驱车适康庄。 行远必自迩,育德贵含章。 迩来十六载,灭迹声利场。 闭门事探讨,蜕俗如驱羊。 隐几一室内,兀兀同坐忘。 那知颠沛中,此志竟莫强。 譬如济巨川,中道夺我航。 顾兹一身小,所系乃纲常。 枢纽在方寸,操舍决存亡。 胡为谩役役,斲丧良可伤。 愿言各努力,大海终回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艺稷:种植谷物。
  • 青苍:深青色,常用以形容山色、烟霭或天空。
  • 朱紫阳:指朱熹,南宋理学家,字元晦,号紫阳。
  • 入德方:进入道德修养的方法。
  • 毫芒:极细微。
  • :善,好。
  • 物欲戕:被物质欲望所伤害。
  • 膏腴:肥沃,比喻重要的或精华的部分。
  • 秕糠:谷粒不饱满,比喻无价值的东西。
  • 昂藏:气度轩昂。
  • 轶驾:超越,超过。
  • 康庄:宽阔平坦的大路。
  • 含章:包含美德。
  • 蜕俗:脱离世俗。
  • 坐忘:道家的一种修养境界,指忘却自己的形体,抛弃自己的聪明,与大道融通为一。
  • 纲常:三纲五常的简称,指儒家所倡导的伦理道德规范。
  • 方寸:心绪,心思。
  • 役役:劳苦不息的样子。
  • 斲丧:伤害,损害。

翻译

为了谋生而种谷,为了御寒而植桑。 少年时怀有非凡的志气,立志要磨砺自己达到高远的目标。 在梦中见到古人,感慨时光的流逝。 我坚信的道有其宗主,那就是千百年来的朱熹。 他总是强调敬的重要性,向我展示进入道德修养的方法。 义与利是两条不同的道路,需要极其细微的分辨。 学习圣人的学问并不难,关键在于用心善良。 善良的本性需要每天培养,以免被物质欲望所伤害。 道德是精华,而文辞只是无价值的东西。 在天地之间,我感到自己的气度轩昂。 虽然不能超越前人,但可以品味他们的余韵。 手持柔软的木钻,面对坚硬的磐石。 半夜披衣起身,独自沉思徘徊。 通往圣人的道路还有万里之遥,我的头发虽短,但心志却很长。 趁现在岁月未晚,驱车前往宽阔的大路。 走远路必须从近处开始,培养德行贵在包含美德。 近十六年来,我已从名利场中隐退。 闭门深思,如同驱赶羊群脱离世俗。 坐在室内,静坐如同忘却自己的存在。 哪知在颠沛流离中,这个志向竟未能实现。 就像渡过大河,中途失去了我的航船。 看这一身渺小,却关系到伦理道德。 关键在于内心的把握,决定着生死存亡。 为何要劳碌不息,伤害自己实在令人悲伤。 愿我们各自努力,大海终将平静。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作者对道德修养和人生追求的深刻思考。诗中,作者通过对比物质与精神、世俗与道德,强调了内心修养的重要性。他以朱熹为宗主,倡导敬的重要性,并指出义与利的区别。诗的后半部分,作者反思自己的生活经历,表达了对道德伦理的坚守和对未来的希望。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作者对人生和道德的深刻洞察。

陈献章

明广东新会人,字公甫,号石斋,晚号石翁,居白沙里,学者称白沙先生。正统十二年,两赴礼部不第。从吴与弼讲理学,居半年而归。筑阳春台,读书静坐,数年不出户。入京至国子监,祭酒邢让惊为真儒复出。成化十九年授翰林检讨,乞终养归。其学以静为主,教学者端坐澄心,于静中养出端倪。兰溪姜麟称之为“活孟子”。又工书画,山居偶乏笔,束茅代之,遂自成一家,时呼为茅笔字。画多墨梅。有《白沙诗教解》、《白沙集》。 ► 21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