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成都

· 陈琏
自入成都万里馀,锦城风致胜如初。 西川人物逢熙运,阖郡官僚迓使车。 灌口尚存秦守庙,石经犹是汉时书。 观风问俗真吾事,不学杨雄赋子虚。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锦城:成都的别称,因其繁华美丽而得名。
  • 熙运:繁荣昌盛的时代。
  • 阖郡:全郡,这里指整个成都地区。
  • (yà):迎接。
  • 使车:使者的车辆,这里指诗人自己作为使者的身份。
  • 灌口:地名,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是都江堰的一部分。
  • 秦守庙:指秦朝时期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的纪念庙宇。
  • 石经:刻在石头上的经文,这里指汉代刻在石碑上的经书。
  • 观风问俗:观察当地的风俗习惯。
  • 杨雄:西汉时期的文学家,以赋著称。
  • 子虚:杨雄的代表作《子虚赋》,这里指虚构的文学作品。

翻译

自从进入成都,已经行走了万里有余,这座城市的风貌依旧美丽如初。西川地区的人物正逢繁荣昌盛的时代,整个郡的官员都来迎接我这位使者。灌口依然保存着秦朝守官的庙宇,石碑上刻着的经文还是汉代的作品。观察当地的风俗习惯,了解民情,这才是我真正的工作,不像杨雄那样只是写些虚构的文学作品。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陈琏到达成都后的所见所感。诗中,“锦城风致胜如初”一句,既表达了对成都美丽景致的赞美,也透露出对这座城市历史文化的敬仰。通过提及“西川人物逢熙运”和“阖郡官僚迓使车”,诗人展现了自己作为使者的尊贵身份和受到的礼遇。后两句则通过“灌口尚存秦守庙”和“石经犹是汉时书”,进一步强调了成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最后,诗人表明自己的职责是“观风问俗”,而非沉溺于文学创作,体现了其务实的工作态度和对职责的认真。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展现了成都的风貌,也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志向。

陈琏

明广东东莞人,字廷器,别号琴轩。洪武二十三年举人,入国子监。选为桂林教授。严条约,以身作则。永乐间历许州、扬州知府,升四川按察使,豪吏奸胥,悉加严惩。宣德初为南京国子祭酒。正统初任南京礼部侍郎。致仕。在乡逢黄萧养起义,建镇压制御之策。博通经史,以文学知名于时,文词典重,著作最多,词翰清雅。有《罗浮志》、《琴轩集》、《归田稿》等。 ► 100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