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 卷上 · 徐爱录 · 门人徐爱录 · 四 [ 明] 王守仁
郑朝朔问:“至善亦须有从事物上求者?”
先生曰:“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便是。更于事物上怎生求?且试说几件看。”
朝朔曰:“且如事亲,如何而为温清之节,如何而为奉养之宜,须求个是当,方是至善。所
传习录 · 卷中 · 答顾东桥书 · 十一 [ 明] 王守仁
来书云:“谓《大学》‘格物’之说,专求本心,犹可牵合。至于《六经》《四书》所载‘多闻多见’‘前言往行’‘好古敏求’‘博学审问’‘温故知新’‘博学详说’‘好问好察’,是皆明白求于事为之际,资于论说之间者
自君之出矣 [ 明] 胡奎
自君之出矣,我琴不曾弹。
弦中哀与乐,只在转指间。
自君之出矣,蛾眉向谁画。
思君如明镜,挂在东窗下。
自君之出矣,夜夜卜灯花。
思君如车轮,何时碾到家。
自君之出矣,一望一回头。
思君如辘轳,展转何
牛山之木四章 [ 宋] 赵友直
牛山之木,于彼空谷。
悠悠我思,孰云勿谷。
牛山之木,欣欣其荣。
我有好爵,君子攸宁。
木其荣矣,繁霜瘁之。
静言思之,中心怆而。
木之瘁矣,益厚其根。
我之怀矣,匪善奚敦。
谏太宗十思疏 [ 唐] 魏徵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
慎独 [ 清] 弘历
慎独之言始曾子,子思得之传孟氏。
岂惟学者立身方,吾乃因之悟治理。
常人于不见闻处,是谓独也斯慎尔。
惟于帝王独则无,长言试为申其旨。
无论明廷莅政时,如纶如綍谨所始。
深宫温室稍宴闲,复有嫔嫱及内史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以方录 · 一 [ 明] 王守仁
黄以方问:“‘博学于文’为随事学存此天理,然则谓‘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其说似不相合。”
先生曰:“《诗》《书》六艺,皆是天理之发见,文字都包在其中。考之《诗》《书》六艺,皆所以学存此天理也,不特发
文心雕龙 · 神思 [ 南北朝] 刘勰
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