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刘生惜十年之别来访山中为写衰容赋赠二首
弥天无处着衰颜,映水愁窥彻骨寒。
雁影自宜霜月暗,镜光知向暮春残。
江门蓑冷添藤笠,易水歌阑尚白冠。
惭愧云林幽兴绝,还留画里一人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弥天:满天,形容范围极广。
- 衰颜:衰老的容颜。
- 彻骨寒:透彻骨髓的寒冷,形容极度寒冷。
- 江门:地名,此处可能指江边的门,即江边的出入口。
- 易水歌阑:易水,河名,歌阑指歌声停止,此处可能指在易水边歌唱结束的情景。
- 白冠:白色的帽子,古代丧服用白,此处可能指丧服。
- 云林幽兴:云林,指云雾缭绕的树林,幽兴指幽静的兴致或情感。
翻译
满天之下无处安放我这衰老的容颜,对着水面忧愁地窥视,感受到透骨的寒冷。 雁影在暗淡的霜月下显得更加孤独,镜中的光影告诉我已是暮春的残景。 江边的蓑衣感觉更冷,需要添上藤编的斗笠,易水边的歌声停止后,依然戴着白色的丧帽。 我感到惭愧,因为在这幽静的云林中,我的兴致已绝,只剩下画中一人独自欣赏。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一位老者在自然环境中的孤独与哀愁。诗中,“弥天无处着衰颜”一句,既表达了老者对自己衰老容颜的无奈,也暗示了他在这个世界上的孤立无援。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如“雁影自宜霜月暗”和“镜光知向暮春残”,诗人加深了这种孤独和哀愁的氛围。最后两句“惭愧云林幽兴绝,还留画里一人看”,则表达了老者对自己情感的反思,以及对这种孤独状态的接受。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晚景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