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昭代诸家体三十八首一刘护军基秋兴

高楼清瑟送离群,欲逐杨花怨夕曛。 绣袷春寒三月雨,牙樯风急一江云。 狂歌戏马台前客,回首钟山移后文。 浩荡长淮分咫尺,扬州红药属夫君。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昭代:明朗的时代,多用以指称明朝。
  • 刘护军基:刘基,字伯温,明朝开国功臣,封护军。
  • 秋兴:因秋而感发的诗兴。
  • 清瑟:指瑟这种乐器,因其声音清脆,故称。
  • 离群:离开同伴。
  • 杨花:柳絮。
  • 夕曛:夕阳的余晖。
  • 绣袷:绣花的夹衣。
  • 牙樯:象牙装饰的桅杆,亦指帆船。
  • 风急:风势迅猛。
  • 戏马台:古迹名,在今江苏铜山县南,即项羽掠马台。
  • 钟山:山名,在今南京市东。
  • 移后文:指文人的变迁和后世的评价。
  • 浩荡长淮:指淮河,形容其水势浩大。
  • 咫尺:形容距离很近。
  • 扬州红药:扬州的芍药花,扬州以产芍药闻名。
  • 夫君:对男子的尊称。

翻译

高楼上清脆的瑟声送别离群的友人,想要追逐飘散的杨花却怨恨夕阳的余晖。 绣花的夹衣在春寒的三月雨中感受着寒冷,象牙装饰的帆船在风急浪高的江面上如云般飘荡。 在戏马台前狂歌的游客,回首间钟山的文人已成往事。 浩荡的淮河近在咫尺,扬州的芍药花属于那位君子。

赏析

这首作品以秋兴为题,通过对高楼、瑟声、杨花、夕阳等意象的描绘,表达了离别时的哀怨与不舍。诗中“绣袷春寒三月雨,牙樯风急一江云”巧妙地将春寒与江风结合,营造出一种凄凉而又壮阔的氛围。后两句通过对历史遗迹的提及,抒发了对往昔文人的怀念与对时代变迁的感慨。结尾以扬州红药作结,既展现了地域特色,又寄寓了对友人的美好祝愿。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王夫之

王夫之

明末清初湖南衡阳人,中年一度改名壶,字而农,号姜斋、夕堂、一瓢道人、双髻外史。明崇祯十五年举人。南明永历时任行人司行人。旋归居衡阳石船山。永历政权覆灭后,曾匿居瑶人山区,后在石船山筑土室名观生居,闭门著书。自署船山病叟,学者称船山先生。吴三桂反清兵起,夫之又逃入深山。终其身不剃发。治学范围极广,于经、史、诸子、天文、历法、文学无所不通,有《正蒙注》、《黄书》、《噩梦》、《读通鉴论》、《姜斋诗话》等。《船山遗书》至道光间始刻,同治间始有全书,后又有增收,至三百五十八卷。 ► 1536篇诗文